第八单元第1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应*** 文档编号:184875056 上传时间:2021-06-3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第1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八单元第1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八单元第1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八单元第1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八单元第1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第1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第1课阿房宫赋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阿房宫赋 六国论 与妻书,1 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明确文章的思路。 2 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赏析赋、论的艺术魅力。 3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任务一文本知识解读,一、走近作者,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唐代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 年(828)进士,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杜牧在文学上主 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

2、首阿房宫赋等。 有樊川文集。,2.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嘉祐 元年(1056),送二子苏轼、苏辙至京应试苏轼、苏 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同科进士及第,以文章谒 欧阳修,后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 力雄健。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他被称为“老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二、探究背景 1.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蕃、回纥等纷纷攻掠中原,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可谓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

3、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针对当时的社会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犯,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杜牧是既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2.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史事和政事的,本文是其中第8篇。作者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英宗时期。其时,宋王朝虽然经济上比较富庶,但统治者重文轻武,轻视州郡武备,军事上屡战屡败,面对外敌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看到北宋王朝的“为国者”被辽、西夏等强敌积威所劫,以物赂敌,以财资敌

4、,换取一时苟安,苏洵内心郁结,忧思不尽,于是借六国旧事针砭当下,写下了这篇名文。,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赋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由楚辞演化出来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丽的辞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论 论,是一种论

5、文体裁,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论证某一问题、人物、事理的是非得失,有明确的论点、可信的论据、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论一般分为两种: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是后一种。 你搜集的内容: .,任务二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阿房宫赋 一、一词多义 1.一 (1)六王毕,四海一 ( )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3)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 ( ) (4)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 ),动词,统一,副词,全,副词,一旦,名词,诚心,(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 )

6、(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 ) 2.使 (1)使负栋之柱 ( ) (2)使六国各爱其人 ( )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 ) 3.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形容词,专一,数词,第一,动词,让,动词,喜爱,连词,假使,动词,派遣,(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 4.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 ) 5.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 )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3)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动词,灭族,动词,爱惜,名词,类,动词,夺取,动词,提取

7、,动词,选取,(4)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 6.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 ) (2)不敢言而敢怒( ) (3)谁得而族灭也( ) 7.之 (1)多于南亩之农夫( ) (2)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助词,用于动词后,无实义,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助词,的,代词,指金银珠宝等,(3)杳不知其所之也(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5)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 (6)句读之不知(师说)( ) 8.焉 (1)盘盘焉,囷囷焉( ) (2)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 )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动词,到,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语气助词,表停顿,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助词,补充音节,疑问代词,哪里,(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5)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二、古今异义 1.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2.齐楚之精英 古义: 今义:出类拔萃的人,兼词,相当于“于此”,代词,之,指金玉珍宝等物,指金玉珍宝等物,三、词类活用 1.骊山北构而西折( ) 2.未云何龙( ) 3.不霁何虹( ) 4.辇来于秦( ) 5.朝歌夜弦( ) 6.日益骄固(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名词作

9、状语,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乘辇车,7.可怜焦土( ) 8.奈何取之尽锱铢( )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10.燕赵之收藏 ( )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灭六国者六国也。( ) 译文:,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判断句,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译文: 3.函谷举。( ) 译文: 4.秦人不暇自哀。( ) 译文: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译文:,判断句,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人的心思。,被动句

10、,函谷关被攻占。,宾语前置句,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秦始皇的聚敛,)使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比在田里耕种的农,夫还要多。,六国论 一、通假字 暴霜露,斩荆棘( ) 二、一词多义 1.速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 (2)兵贵神速( ) (3)不速之客( ),“暴”同“曝”,动词,招致,形容词,快,迅速,动词,邀请,2.兵 (1)非兵不利( ) (2)斯用兵之效也( ) (3)而秦兵又至矣( ) 3.故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3)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名词,武器,名词,武力,名词,军队,形容词,旧的,

11、原有的,名词,交情,副词,故意,(4)故略上报(答司马谏议书)( ) 4.得 (1)此言得之( ) (2)较秦之所得( ) 5.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连词,所以,因此,形容词,适宜、得当,动词,得到,获得,动词,亲附、亲近,连词,表并列,和、同,介词, 表比较,(4)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 6.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2)夫妻向隅(促织)( ) (3)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 7.以 (1)洎牧以谗诛( ) (2)秦以攻取之外( ),动词,给予,连词,假使,动词,面对,动词,趋向,介词,因为,

12、介词,用,(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三、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副词,才,它的实际数目,泛指祖辈、父辈,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智谋和力量,旧事,四、词类活用 1.日削月割 ( )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

13、 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6.李牧连却之 (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礼遇,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名词,小的贿赂;大的贿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译文: 2.斯用兵之效也。( ) 译文: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译文:,判断句,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判断句,这就是用兵的功效。,判断句,向秦国割地求和,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4.苟以天下之大。( ) 译文: 5.齐人勿附于秦。( ) 译文: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4、 ) 译文:,定语后置句,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状语后置句,齐人不亲附秦国。,省略句,(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7.洎牧以谗诛。( ) 译文: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译文:,被动句,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谤而被杀害。,省略句、被动句,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一、结构脉络,二、内容主旨,阿房宫赋 通过对阿房宫极尽豪华的建筑、荒淫奢靡的宫内生活的铺陈描绘,以及对残酷压榨人民的尽情渲染,揭示了秦朝自取灭亡的原因,讽谏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切勿重蹈覆辙,同时表现出一个正直士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六国论 文章论述了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相继灭亡

15、的原因“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作者借题发挥,以古讽今,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要奋起御侮,维护其统治。,任务一文本梳理细品鉴,(一)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1.借助注释、工具书明确字词的读音,理解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含义,分析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而理解全文内容。,提示: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主要结合课文语境和注释,理解其意义和用法。也可适当借助工具书,通过课堂交流来理解文章内容。,答案:(1)阿房宫赋 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第2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第3段,由描写转

16、为议论,层层铺垫,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4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2.通读这两篇课文,分析段意。,(2)六国论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问题,展开论证。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这两段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5段)解决问题,收束全文。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积威之所劫”的忠告。第5段借古喻今,讽谏六国之后的国家不要重蹈覆辙。,(二)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明确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1.阿房宫赋可以分为两部分,请从行文思路的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把这两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第一部分(第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第3、4段)是议论。本文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揭竿而起,一举灭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