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 模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章 第一节

上传人:应*** 文档编号:184875049 上传时间:2021-06-3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 模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章 第一节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一轮复习 模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章 第一节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一轮复习 模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章 第一节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一轮复习 模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章 第一节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一轮复习 模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章 第一节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 模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章 第一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 模块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二章 第一节(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实用类连续性文本阅读 第一节访谈,【讲典例研析】 【例】(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

2、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

3、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

4、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被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

5、,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自对话作者, 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文脉梳理,精准答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

6、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思路构建 【试题情境】本题以写钟南山:苍生在上的创作历程为微情境,考查学生对文本关键信息的筛选整合和判断的能力。 【必备知识】阅读访谈的关键: (1)访谈的话题(人物访谈或事件访谈),本文是人物访谈,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2)厘清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钟红明就钟南山:苍生在上提问作者。 (3)分析访谈的技巧。(4)评价访谈的收获。,【关键能力】 (1)审清题干的能力:仔细阅读选项内容,明确每项的阐述的要义。(2)找准区位的能力:对准题目,找到相应的区域。将访问者

7、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区位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问题;“回答”区位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3)概括总结的能力: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再加以概括,归纳,整理。 【审题答眼】钟南山新冠疫情写作方式,【思路分析】,【解析】选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

8、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思路构建 【试题情境】本题考查对文本关键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通过对文段中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判断,借助各方面的信息,同时考查对文本的逻辑思辨能力。 【必备知识】分析访谈的艺术要注意三点 (1)访谈一般要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针对性不同,提问的技巧也有差异。 (2)访谈的问题应突出某一方面。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求大求全,问题之间讲究顺序和逻辑性。 (3)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情都应

9、有一定的典型性。,【关键能力】(1)找到选项的中心句,如A项“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2)学会寻找关联词语,如B项中的“并”,C项中的“故而”,D项中的“既是也是”。 (3)相关的推理能力。 【审答题眼】选项中“飞扬的灵魂”“大量实地采访的”“表达的力量”“现实性”“生活气息”“细节”“魔幻”“共同面对”等。,【思路分析】,【解析】选D。,3.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 _ _,思路构建 【试题情境】本题以采访者的访谈技巧为微情境,考查学生对访谈文体特征的把握。 【必备知识

10、】采访者的访谈提问方式。,【关键能力】注意文本题目的能力:能利用文本内容和题目挖掘文本的主题思想。 注意采访者提问方式的变化的能力:提问方式的变化往往是采访内容变化的标志。 关注访谈文本的针对性的特点,了解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的关系。 关注文本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并对此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语言通顺。 【审答题眼】“如何”“引发对话”“引向深入”。,【思路分析】 本题其实问的是采访者的访谈技巧,那么就需要回到原文分析钟红明的提问。文中钟红明一共有四次提问,第段第一次是问熊育群的写作动机,第段第二次是问熊育群的创作思路,第段第三次是就熊育群书中具体的

11、某句话提问的,第段第四次问的是熊育群的写作方式和创作理念。从内容来看,这四次提问是逐步深入的。另外,还可以看出钟红明在提问中会直接引用熊育群书中原话和观点,对作者曾经的作品和写作方式都很了解。,答案: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方式和作品,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提关键能力】 访谈文章阅读四步骤,【练即学即用】 (2021钦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12、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肩负全国人民的重托,共绘祖国宏伟蓝图。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听他讲述中医药的中国方案。 记者: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张伯礼:重大传染病是人类的大敌。传染病在中医里叫疫病,西医称为传染病。一种新型病毒,很难找到特效药,研究出疫苗也不是短期的事情。中医药辨证论治、多靶整合调节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疗效。非典如此,新冠肺炎也是如此,中医药针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是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于2013年6月29日修订,该法共九章八十条

13、,其中并未充分体现中医西医并重的原则,未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在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应强调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优势互补,中医应具有知情权和全程参与权。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掌握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应加强全民中医药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同时,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与数量至关重要。为了防范疫情暴发导致的物资短缺和价格上涨,进而引起恐慌以及防控乏力,应当对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药品种进行国家储备及统一调配。 记者:2016年12月25日中医药法正式出台,在做人大代表期间,您曾经多次提出中医药立法,这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张伯礼:我6次领衔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多次参加调研,3

14、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6年12月正式通过中医药法,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走访调研,我们6次修改文本,有10多条重要建议被采纳。当宣布通过的那一刻,我很激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药法终于修成正果,这也实现了几代中医药人的夙愿,开启了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征程。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张伯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制

15、约的矛盾。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及诊疗技术方法从不曾停止进步,才保障了其历久弥新、学术长青。当前,中医药发展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既要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颇。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承与创新,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更好的传承,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摘编自专访张伯礼:让落地生根,人民周刊记者屈一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提议将中医药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原因,张伯礼认为现

16、行的法规未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原则,未能发挥中医优势。 B.张伯礼指出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药针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要加强全民中医药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 C.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张伯礼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并多次调研走访,最终促使中医药法正式出台。 D.在面对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时,张伯礼认为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中医药发展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张伯礼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错误,由原文“我6次领衔提出中医药立法议案,多次参加调研,3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6年12月正式通过中医药法,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知,中医药立法是之前提出并于2016年出台的,并不是“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由原文“您这次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请您谈谈具体方案”可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提出要将中医药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