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点”看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487006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五点”看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五点”看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五点”看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五点”看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五点”看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五点”看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五点”看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历史教学实践的做法以及听了一些优质课后的体会,写了这篇文章。发到论坛上,希望各位同仁给与批评指正。可能写的水平有限,但由于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我字斟句酌,多次修改写成的,所以我自己格外珍惜它,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从“五点”看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摘要:新课程改革下应该如何上好历史课?怎样做才能使历史充满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生命活力?结合“生命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我校历史学科积极探索以“问题导引式”为切入点,建构历史学科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本文试从创设情景、角色互换、板块设计、联系现实、注重过程等五个方面来探讨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正文

2、:伴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我有幸成为一名新课改实验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不断思索一个问题: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很显然,历史课堂上仅仅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年龄,比较注重感性认识。怎样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我认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好好研究一下:怎样上好历史课?伴随着困惑,我与新课改一同成长。适逢我市正在开展“生命化课堂”的课题研究活动,结合“生命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我校历史学科积极探索以“问题导引式”为切入点,建构历史学科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我认为教师只有抓住

3、“五点”授课,使历史充满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生命活力。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谈谈我是如何做的。一、 创设情景:找准最佳切入点历史是沉寂的,遗存、传说、文献资料记载着历史。近年来,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资料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比如文献纪录片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授课中,我注重在创设情境方面下足功夫,为课堂教学找准最佳切入点。这主要表现在把大量影视资料、图片、录像带入课堂。通过选取合适的资料,再现某段历史,叙述某个

4、重大历史事件,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再现历史情景,让历史这一凝固的事物离学生不再遥远。比如在改革开放一课“农村改革”一目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先观看一段纪录片资料(记录安徽小岗村农民率先包产到户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过程),然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小岗村农民的做法是什么?(2)从字里行间你理解这是一种什么制度?在形象地感知中,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制度的内涵。此时教师顺势引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概念,学生就能很好的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就是这样通过恰当创设情境,巧妙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再如在教授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当讲到中共十一届

5、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刘少奇冤案得到平反时,课堂上响起了低沉的哀乐,屏幕上出现了肃穆的追悼会现场,刘少奇同志的遗像,一排排花圈,一道道挽联,送行的人们,邓小平握着王光美的手,劝慰她。画面一一闪过,伴随着低沉悲愤的解说,刘少奇临终前的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回响在每一个人的耳旁。这一切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个人,全场鸦雀无声。通过这段真实的资料,再现了那个动乱的年代带给人们的伤痛,也昭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不愧是一次拨乱反正、振奋人心、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会。二、 角色互换:利于化解教学难点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只有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感知历史,体验历

6、史情境,才能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然后形成历史的认识。”历史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因此,角色互换,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参与方式。比如在改革开放一课中对“国有企业改革”这一难点可以这样做。首先我针对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计划经济”作了一番解释(投放“国企改革前的状况”一段资料)。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1)如果你是总理温家宝,针对计划经济下的国企存在的问题,你的决策是什么?(2)如果你是一位有技术特长的工人,你的愿望是什么?同学们纷纷把自己想象成总理,想象成熟练技术工人,然后设身处地的着想,他们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用换位思考的方

7、式,巧妙地化解了难点,通过形象的录像资料中展示出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学生很容易就找到国企改革前的症结所在以及应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三、板块设计:增加课堂新亮点我感觉,针对其他文科来说,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因此在授课中我尝试让板块设计进入了历史课堂教学中。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主要讲述的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过程。我采用与课文内容紧密相扣合的四个板块来构建这堂课:春潮涌动、宏伟蓝图、风雨彩虹、继往开来。你看,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像不像一声春雷惊醒了沉睡的中国大地,中华大地上处处涌动着滚滚春潮。“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确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出了

8、一幅宏伟蓝图。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改革开放遇到困扰时,邓小平及时指引了方向,让“改革开放”这只航船避免偏离航向。这像不像“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等新一代国家领导人是不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领着我们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走向繁荣富强?总之,这四个板块符合事物发展的过程,寓意也很贴切。另外如“开启思路、质疑解难、智慧碰撞、情感升华”板块设计和“情景导入、漫步学林、知识回顾、课堂过关、课后拓展”等板块也为课堂增添了新亮点。做到了授课思路清晰,知识点明确,课堂节奏紧凑,容量大。四、联系现实: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历史课程的六个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

9、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之二就是“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正如白寿彝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能很好体现了这一理念。我在授课中也能紧密联系现实,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知识,打开学生的思路,开阔他们的视野,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如在讲解 1978 年农村改革时,我突破时空限制,积极联系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三农问题以及温家宝总理的讲话

10、,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心系祖国,心忧天下”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在“对外开放”一节中,我积极联系现实,引进乡土教材,让学生放眼山东,谈谈威海在改革开放中发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可以就近取材,联系我市的金猴集团改制的过程,生动地诠释国企改革的内容。在轻松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此外,有的老师还布置让学生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文字、照片、图像资料来反映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等作业。这些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关注了历史,又让他们关注了现实,情感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浸润到每位学生的心

11、中。五、 注重过程:挖掘知识的生成点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使学生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搜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所以我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注重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在感知历史的过程中挖掘知识的生成点,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把答案呈现给学生。总之,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我们历史教师,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重任,才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才能尊重、顺遂、成就学生的生命。参考文献: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