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谈中国诗PPT教学课件11

上传人:一****茶 文档编号:184867301 上传时间:2021-06-3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PPT教学课件11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PPT教学课件11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PPT教学课件11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PPT教学课件11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PPT教学课件11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PPT教学课件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谈中国诗PPT教学课件1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致大海,普希金,钱钟书,文化大家,谈中国诗,钱钟书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1941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1946 围城(长篇小说) 1947 谈艺录(诗话) 1948 管锥篇(1-4册,文论) 1979 七缀集(文论集) 1985,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2、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题目解说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

3、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7) 4、作者的结论是什么?(8),阅读文章,思考问题:,理清文章思路,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

4、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2),第三部分(第3段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一层,篇幅短小,意味悠远。(形式) 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3) 第二层,富于暗示,引人遥思。 (技巧)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4-5) 第三层,“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语言) (6) 第四层,多社交诗,少宗教诗。 (内容) (7),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结论是什么?(8) 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中国诗没有特别“中

5、国”的地方。,第一部分(l),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2-6),论述了中国诗在形式上的特征。 第三部分(7-8) 论述中国诗在内容上的特征,指明中国诗与西洋诗歌的共同之处。,结构层次,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 国 诗 的 特 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第五,在内容上,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少。,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粹的

6、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品味语言,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

7、”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闪电战”“轻鸢剪掠”指的是什么?,“闪电战”“轻鸢剪掠”都比喻中国诗短,可以一会儿读完。,“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

8、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义是什么?,“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 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而篇幅的短小也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形象地表明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解释“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的含义。,诗心在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简短,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眉眼颦蹙”指把诗的篇幅弄短。比喻中国诗的精炼微妙,形象逼真,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

9、”喻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怀孕”指有所包含,内蕴丰厚。,“怀孕的静默“引用了那些人的话?,魏尔兰,空泛联接着确切。,济慈,听不见的更美,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王士桢,陶渊明,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柳宗元,李白,不知心恨谁,云深不知处,贾岛,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维荣,余人安在哉,鲍照,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明年花开人谁在,刘希夷,同来玩月人何在,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赵嘏,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莎士比亚,拜伦,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

10、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比重”在这里指诗所承载的内容以及诗所用的篇幅和诗的音调的总和。,“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此句的“谈话”“演讲”分别比喻中国诗的斯文和西洋诗的狂放。“像良心的声音”这个比喻充分写出了中国诗无声胜有声的特点。,“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此句通过对狗的不同叫法来阐述不管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首先它们是诗。,

11、“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对外国诗了解越深,越能了解本国诗。,依据全文,谈谈你对“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一句含义的理解。,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对比中外诗歌,目的还是要回归本国诗歌,体会其中的精妙,否则只注重外国诗歌的特点,对把握诗歌的本质是没有意义的。,此句用旅行最终要回家来阐释读中国诗的目的,诗要使人知道什么是诗。,语言特色,1、妙语迭出,幽默风趣; 2、知识渊博,涉笔成趣; 3、自铸新词,语言巧妙。,问 题 探 究 中西诗有什么异同点?,抒情戏剧史诗(无),史诗戏剧抒情(异),闪电

12、战,不过两三分钟,愈短愈妙(同),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言有尽而意无穷(暗示性),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同 ),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神威(异),外: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相合 ;中: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同),中国诗,外国诗,形式,内容,发展,篇幅,韵味,风格,主题归纳: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总 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