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二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

上传人:应*** 文档编号:184805555 上传时间:2021-06-2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二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二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二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二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二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二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二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破译密码,读懂诗歌,方法指导通阅读本质,【品诗品出诗意】 读懂诗歌的关键解诗“3步骤”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关键,在于读懂诗歌内涵,而读懂诗歌内涵的关键在于破解不同诗歌题材的、常见意象的内涵等“密码”。为此,须遵从以下步骤: 步骤一:标题切入,读出重要的信息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如:,【学习卡】 “标题”也别致 诗词的标题是诗歌鉴赏的

2、向导。但并不是所有的标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1.“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 2.“昭君怨”“虞美人”“踏莎行”“忆王孙”“诉衷情”等是词牌名,不揭示诗词的具体内容; 3.“关山月”“塞下曲”等乐府旧题诗,标题一般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步骤二:细读正文,读出情感和手法 诗歌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1)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抓住诗歌的意象、情语(如愁、喜、乐、悲等词)等,理解诗歌的“情”与“景”的关系。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情景结

3、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读诗、赏诗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2)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我们直接答题。,(3)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捕捉关键句、“诗眼”和

4、具有主观色彩的关键句,读出诗歌的情感内容、艺术技巧。 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或“诗眼”),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又如琵琶行并序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恨。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古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读懂了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我们再细细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个内涵和情感的,那么诗歌的艺术技巧也就能把握到了。,步骤三:挖掘暗示信息,精准答题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

5、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

6、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的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知识卡】 一人也有多面性知人论世需注意 1.境遇不同,诗风有别。如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作品。 2.诗词有别,风格迥异。欧阳修的词婉约,诗则雄健。,(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

7、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如明代徐渭的题葡萄图这首题画诗。,阅读下面这首题画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 葡 萄 图 徐渭注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放纵,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 _ _ _,【点拨

8、】读懂此诗,关注诗后的注释极为关键。注释主要介绍了作者的身份、经历,以及其艺术成就及绘画艺术的特点。由标题可知,此诗是一首题画诗,画的内容是水墨葡萄。葡萄形似明珠,而葡萄画却无处可卖,象征了自己富有才华却屡试不第,并且是半生飘零落魄。诗人心中有无人赏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的感伤之情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就跃然纸上。 答案:作者借葡萄画无处可卖,抒发诗人无人赏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的感伤之情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

9、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如下例:,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6分) 答:_ _ _,【点拨】由题干可知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这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语言特点,再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沉郁顿挫等。本词可从语言总体风格、

10、用词,以及句式方面把握语言特点,同时也要把握作者的艺术风格,如本词语言朴素自然、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等。,答案: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者的活动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练兵考场践真题演示,【讲典例精析】 (2020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11、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解构文本】 第一步:标题切入,读出重要的信息 从标题读出了哪些信息:_ _ _。,第二步:细读正文,读出情感和手法 1.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抓住诗歌的意象、情语(如愁、喜、乐、悲等词)等,理解诗歌的内容。 本诗中的关键词:_ _。 内容:_ _ _。,2.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本诗的结构特点:起_,承_,转_,合_。 3.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捕捉关键句、“诗眼”和具有主观色彩的关键句,

12、读出诗歌的情感内容、艺术技巧。 本诗的关键句是:_;所抒之情:_;艺术技巧:_。,第三步:挖掘暗示信息,精准答题 注释有何暗示:_ _,【明确】第一步: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第二步:1.关键词:戎马交驰、柴门老病身、惊神、地阔、天高、耆旧、姓庞人。 内容:兵灾频仍的忧虑、老病缠身的困苦、对先贤的仰慕、对友人的祝愿与自己的孤寂之苦。 2.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念此别惊神对友人的祝愿与自己的孤寂之苦 直抒胸臆、用典抒情、借景抒情。 第三步:与题目合看,可知此诗主要抒写诗人送别友人的祝愿与自己的孤寂之苦,而注释则暗示此诗还有对先贤的仰慕之情。,【实践演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必备知识】虚实结合、借典抒情的表达技巧;作者的经历及时代背景;常见的意象内涵和情感的关系。 【关键能力】送别诗的题材内容理解和判断的能力;辨别并理解关键句的能力;赏析用典、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的能力;对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充分利用注释来读懂诗歌的能力。 【审答题眼】理解和赏析;不正确。,【思路分析】 本

14、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A项考查诗歌首联的内涵,宜“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经历来理解把握;B项考查虚实手法的运用;C项考查尾联用典的表达技巧,宜结合注释来理解;D项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仔细阅读B项。我们发现“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而“念”更是

15、虚写的标志性领起词,故知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而“心惊神伤”。故B项表述有误。 【解析】选B。,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 _ 【必备知识】送别诗的题材内容;传统文化意象的把握;作者的经历及时代背景的了解;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 【关键能力】读出送别诗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赏析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审答题眼】两座山;表达离情;作用。,【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

16、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答案: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练即学即用】 (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黮闇: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解构文本】 第一步:标题切入,读出重要的信息 从标题读出了哪些信息:_ _ _。,第二步:细读正文,读出情感和手法 1.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抓住诗歌的意象、情语(如愁、喜、乐、悲等词)等,理解诗歌的内容。 本诗中的关键词:_。内容:_。 2.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