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习题课件6单元PPT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84740179 上传时间:2021-06-28 格式:PPTX 页数:197 大小:66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习题课件6单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7页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习题课件6单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7页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习题课件6单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7页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习题课件6单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7页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习题课件6单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习题课件6单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习题课件6单元PPT(1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层练透教材 多重拓展培优,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22课孟子三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寡助()米粟() 公孙衍()丈夫之冠() 畎亩()傅说() 百里奚()法家拂士() 曾益()胶鬲(),答案,1.gusynunqunyuxbzng,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委而去之 (4)寡助之至 (5)丈夫之冠也 (6)与民由之 (7)父命之 (8)人恒过,然后能改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答案,2.(1)围(2)泛指武器装备(3)放弃(4)极点(5)行冠礼 (6)遵从(7)教导、训诲(8)常常(9)了解、明白, ,3.指出并解

2、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亲戚畔之 同, (2)往之女家 同, (3)衡于虑 同, (4)曾益其所不能 同, (5)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答案,3.(1)畔叛背叛(2)女汝你(3)衡横梗塞、不顺 (4)曾增增加(5)拂弼辅佐,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富贵不能淫 (4)必先苦其心志 (5)所以动心忍性 (6)人恒过,然后能改,答案,4.(1)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 (2)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5)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使坚忍。 (6)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5.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答案,5.(1)兴起,指被任用显露、流露(2)能够实现(3)告诫谨慎 (4)代词,代指“女子”动词,去,到结构助词,的,6.默写。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4)“,立天下之正位,。”孟子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 (5)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此处用典出自孟子,原文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

4、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答案,6.(1)威武不能屈(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5)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答案,7.(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关键词:得道、寡) (2)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关键词:至、畔、顺) (3)(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

5、怕;(他们)安定下来,天下就太平。(关键词:惧、天下熄),(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答案,(4)实现志愿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关键词:得、由) (5)(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关键词:动、忍、曾益) (6)(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关键词:征、发、喻) (7)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

6、、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隐患,这个国家常常就会灭亡。(关键词:入、拂、出、敌国、恒),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14分) 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3分)() A.正确的道理,规律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答案,1.D,2.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作者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 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C.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7、“君子”,即能行仁政的君主。 D.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答案,2.D作者强调“民心”“仁政”的重要性,实则是希望君主实行“德治”,而非“法治”。,3.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是如何体现的?(4分),答案,3.【答案示例】体现了孟子实行“仁政”的主张。(1分)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进行比较阐述,强调了“人和”(“得道”)的重要性,反映了他欲得天下先得人心的主张。(3分),4.阅读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空缺处的内容。(4分),答案,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得道者多助亲戚畔之(每空1分),二、阅读富

8、贵不能淫,回答问题。(8分) 5.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针对景春的观点,孟子主张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在孟子看来,身居高位,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D.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答案,5.C“身居高位”错。文中“立天下之正位”中“正位”喻指“礼”,不能理解为高位。,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之意思相近?(2分),答案,6.【答案示

9、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分) 【解题思路】首先应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然后从富贵不能淫一文中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话即可。,7.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3分),答案,7.【答案示例】讲仁德,守礼法;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每点1分) 【解题思路】根据第二段中孟子的话进行概括即可。,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12分)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手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事

10、例,再依据事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答案,8.CC项,“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表述有误,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艰苦环境造就人才的观点。,9.下列对选文中相关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答案,9.B

11、该句中“困”意为“忧困”,“衡”意为“梗塞、不顺”,“作”意为“有所作为”。故答案选B。,10.文中作者从思想、生活、行为方面列举了承载“天降大任”的人会遇到的磨难。在作者看来,这些“磨难”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答案,10.【答案示例】这些磨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人的性格变得坚韧,增加原本不具备的才能。(3分) 【解题思路】根据文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能改”“而后作”等句子可看出,主、客观上的磨炼可以让一个人的性格变得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从而有所作为。,11.阅读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空缺处的内容。(3分),答案,11.艰苦环境的磨炼主

12、观居安思危(每空1分),一、2020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0分)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二)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

13、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循吏列传) 【注】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专卖。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矧(shn):况且、何况。阁诏:搁置诏书。窜:这里指被流放。,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丈夫之冠也冠: (2)得志,与民由之由:,答案,1.(1)行冠礼(2)遵从(每小题1分),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答案,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关键词:惧、熄。2分),

14、3.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案,3.【答案示例】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每点2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孟子散文的特点。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题干要求,分析语段(一)第二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修辞的表达效果分析其对增强雄辩力量有何作用。根据“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可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借由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根据“居天下之广居威武不能屈”可知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阐明了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

15、义正词严,增强了气势。,4.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2分),答案,4.【答案示例】能。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亲手焚诏(抗诏),不惧权势。(每点1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语段对比探究。解答本题,首先应结合注释疏通语段(二)的大意;然后联系语段(一)中孟子对“大丈夫”的论断,并结合何易于的言行具体分析。语段(一)中孟子对“大丈夫”的论断是“居天下之广居威武不能屈”,而何易于身为官员,能体察民情,为了茶民和小吏,亲手焚烧诏令,不畏权势,能够称得上“大丈夫”。学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参

16、考译文】 (二)何易于任益昌令。盐铁官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皇帝的诏书发下,盛产茶叶的地方没有敢押下诏书不照办的。何易于看着诏书说:“益昌百姓不征收茶税尚且不能活命,何况再加重赋税毒害他们呢?”(于是,何易于)命令属吏把诏书搁置起来,属吏说:“天子的诏书怎敢拒绝?我们这些官吏因此要获死罪不说,您能够免得了被流放吗?”(何易于)回答说:“我怎敢爱惜一己之身,转移残暴给百姓呢?也不会使你们获罪。”随即亲手将诏书烧掉。观察使一向看重他,没有加以弹劾。,二、2020江西中考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12分) 秋七月,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入宫中,太祖谓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饬。”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 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乘以出入。”太祖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