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中的个体行为PPT培训课件教材

上传人:一****茶 文档编号:184739558 上传时间:2021-06-28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管理中的个体行为PPT培训课件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组织管理中的个体行为PPT培训课件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组织管理中的个体行为PPT培训课件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组织管理中的个体行为PPT培训课件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组织管理中的个体行为PPT培训课件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管理中的个体行为PPT培训课件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管理中的个体行为PPT培训课件教材(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行为管理学,第二部分:组织管理中 的个体行为,第二部分:组织管理中个体行为,第四章:知觉、社会知觉与认知判断 第五章:态度及其行为的改变 第六章:动机与需求的管理 第七章:个性的管理分析,第四章:知觉、社会知觉与认知判断,第一节:知觉与社会知觉 一、知觉的特性 知觉是人对客体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具有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知觉决定了认知过程中的选择、组合和解释的作用 知觉是认知的开始,知觉对象的特点: 形状大小:对身材、高矮的判断 强度的变化:衣着、肤色、能力的强度大小等 对比的变化:强度是对比的结果 动与静的变化:活跃性 重复性:习惯性行为 新异性:独特的品质 主体的特点: 兴趣、需要和

2、动机 个性、知识和经验,知觉的环境 “授课案例” 女教师否;男教师肯 选修课的地位高于必修课 结果:女讲授三部分选修课,男只讲授工业经济一门课 结论:主任鼓励女教师,其他教师反对,二、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 当把知觉用于社会判断时即为社会知觉 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其特点有四个方面: 认知是社会、文化、个人知识和经验等一系列社 会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认知是一种综合的解释,这种解释既具有客体的属性,同时也有主观的意念 认知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具有反馈调节作用,不 是单纯地接受刺激 认知客体和主体的心理交换(过程),人通过认 知认识客体,社会知觉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 类型:对他人的知觉、

3、对自我的知觉(包括:自我表象暂时的,自我概念)、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角色知觉、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制约因素: 被知觉主体的特性: 外部特征:他人(仪表、风度、举止等) 对象的构成:人群中人的不同组合 认知主体的观点、态度: 如人际关系,你认为自己和谁不能交朋友,就拒 绝与其接近,但这也许是由于误会造成的,哈里斯的窗户 自我的认识 知道 不知道 他 知 人 道 的 认 不 识 知 道,选择性:选择了知觉对象的某一特点同时就有夸大的 倾向 成见(固定的常套性):构成认知和实际情况之间的 差距 社会刻板现象:以社会的价值规范为准则 偏见:以点代全(外貌不好,人也不好) 角色决定了别人对他的判断(如白人

4、和黑人) 对自我的认知是一个人的社会化问题 三个过程: 角色期待:我想当领导 角色认知:我认为我能当领导 角色实现:实现愿望 当角色的愿望不能实现时,个人冲突、挫折就会产生,组织中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环境的特性 1、社会满意度 2、组织目标 3、事件发生的地点,被知觉对象的特性 1、身体的表观特性 2、语言的沟通 3、非语言的沟通 4、归因属性,知觉者的特性 1、自我接受程度 2、知觉的结构 3、反馈的显著性 4、个人的经验,他人的知觉,A,C,B,A:1、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身高、衣着 2、语言的准确性、语调、语气表明生气、喜厌 3、身体各部位语言 4、前面三种特性在初次知觉中被重视 B

5、:1、社会满意度: a、在友好的气氛中接触时,倾向于把被知 觉者与他自己相类似地知觉少竞争、 多信任 b、群体是同类的准确的评价,2、组织目标:员工在组织中的位置影响知觉 例:不同部门的员工分析同一公司所面临 的问题,结果每个部门的员工都把自 己部门所面临的问题看做是本公司最 大的问题 C:1、自我接受性: 2、认知结构: 3、知觉者的特殊性: 4、经验:,第二节:组织中的认知判断 一、印象的形成与认知判断 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印象,最后做出认识结果上的判断,这是社会认识的全部过程。 二、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对自我的认知可以提高对别人认知的准确性 接受自我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人际关系 能有

6、效地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认知既是正确行为的开始,同时也是错误行为的开始,三、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偏见判断 知觉的错误 社会知觉与认知偏见 第一印象:观看同一张照片,使用不同的指示语(罪犯或学者),对照片有不同的评价 晕轮效应:个别代替整体 评价一个人:聪明、灵巧、勤奋、坚定、 热情 ( 冷酷) 优先和近因:管理者如何运用信息,实验:给一个被试者讲述一个人的特征 外向 内向 先说此人外貌的特点,后说其内向表现;结果与上述一致,表现为优先效应 反之,但如果在 先外后内 中插一段别的谈话,结果却表现为近因效应 定式成见 选择认知: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认知或自己乐意的 认知 极端品质加强判断 信息整合作用

7、 社会刻板效应,三、改变的方法: 改变认知者的特点 如:工人不满,可以改变或者转移他们 的偏见认知;换一个角度看人等 改变知觉对象重组对象 激励作用:一个办事员,对外说他为业 务经理,职务工作未变,但知觉的内容 改变了,以新的知识和认识改变原有的认知 工作中人干着没意思,三个原因:物质奖励不高,提升无指望,人际关系不好;如果此时改变一下他的工作或进行带薪学习或培训,可以改变原来的工作的认知 改变已有的偏见认知 原来的认知是一个系统:复杂、一致与交互影响;如果其中的某些主要认知因素改变了,会带动所有的认知结构的改变 改变个人的人格因素 人格的改变是认知改变的根本,一个人能力提高了,站在一个高层次

8、上,因此认知就改变了,第五章:态度及其行为的改变,第一节:态度的特性与机能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或行为的倾向。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的表现。 态度动作行为 态度语言意见表述 态度的构成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因素,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 与人交往中产生的,与本能有区别 (本能是先天的) 针对性:有一定的对象 协调性(一致性):三个因素之间互相协调 认为好有好感行为趋向,持续性:有一定的时间历程,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 稳定性:一经形成则相对稳定 间接性(不一致性):态度是一种心理或

9、行为倾向, 它与行为之间有一致表现,也有不一致的表现 态度与行为之间是有距离的 中心集合性:人有态度群,但有一个中心,其他态度以 此为基础,即价值观,三、态度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态度与社会判断 实验:英裔与法裔大学生对(五人十次)对 讲英语和法语的人的评价 结论:1、同一个人用英语时收到较好的评价。 2、法裔学生更易高估英语对象 原因:英裔的社会地位高于法裔 态度对学习和接受事物的影响 已经形成的态度是学习和接受事物的动力要是和比较框架,态度与工作绩效 1)与人并进并退现象 虽然不满意,但为了不落后,提高生产 效率 2)有人对工作消极,但为了达到其它目标 也提高效率了 因此,态度和效率之间不是

10、简单的相关 (见下页图) 态度对个人性格的影响 态度作为个性中观念性的心理特征,对个性的发展起到影响。,劳勒波特模型(奖励是中间变量) 工作效率 态度,成绩,满意,对奖励 知觉的 公平性,奖 内在的 励 外在的,第二节:态度与价值观 一、概念 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部分 1、价值观是人对周围事物是非、善恶、好坏、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或倾向性 2、中心价值(长期) 社会规范 附加价值(短期)根据一时需要、动机等 二者构成了人的价值体系,二、价值的类型 1、人的价值分类 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查,按价值观和生活作为为标准进行分析,最后从表现形式上概括为七个等级 (表格见下页) 价值观的等级越

11、高,个性越成熟 1974年对此进行实验对照,发现: 职工价值观介于二七级之间 管理者价值观介于六七级之间,斯普兰格 人格的类型学说 经济型、 理论型、 审美型、 宗教型、 权力型、 社会型 2、企业或组织的价值分类(经营管理价值观) 1)最大利润价值观追求最大利润 古老的价值观是企业永恒的价值 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在于追求 利润方法的不同: 传统干活 现代发现人的潜能 两者的目的一样利润,2)委托学说价值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行为科学产生之前) 管理阶层的出现使管理权和所有权分开, 前者要满足不同的社会要求(所有者的利 润要求、工作者的生活工作要求、消费者 的要求) 3)生活质量价值观

12、更多地考虑到社会利益和工作与生活质量,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形成 1、与个人欲望、需求及目标的达成有关 满足肯定的态度 阻碍否定的态度 2、与个人的认知和信息来源、结果有关 态度是认知的变量 原来反对的事人事变动,企业调整 通过学习认识到这种改革的必要性肯定,3、个性的心理特性:动机、需求、兴趣等等 人格决定态度,态度是个体差异的集中表现 实验:个体态度的影响 对犹太人的反对,则发现这些人不仅反对 犹太人,对其工作同事也多不友善;非反 犹者则比较友善 4、社会因素 影响的作用:社会压力(规范、价值观等) 当与社会都违背时,个人的心理受到损伤 此外,态度有可能是一次创伤或经验造成的,二、

13、改变 改变是与原来的态度有关的: 强度的改变(一致性改变)容易 性质(方向)的改变困难 1、从态度的特性来看: 1)态度形成得越早,越难改变时间性 2)态度越极端(强),越难改变极端性 3)一贯态度难改变一贯性 4)态度的构成越复杂(世界观层次高),越难改变复杂性 5)三种因素越一致,越难改变一致性 6)满足性越高越不易改 7)价值性与个人价值关系密切的态度,不易改,2、从个体心理因素来看: 1)智力水平高,态度的主动性高 2)暗示接受强度高,易改变 3)女性较男性易改变 4)年轻人较老年人易改变 态度对改革的效应:现代人是改革的支持者,支持改的态度不变;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要求改变,由于年龄的

14、增大,态度难改,渐渐内化成为阻力 5)防卫机制 6)能力发展水平主动性改变 3、从个体和团体的关系看 认同感问题:当行为认同、态度认同、观点认同时,改变态度难 改变与认同团体不一致的态度,第三节:态度的理论研究,关于态度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有关认知因素在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中的影响,1、平衡理论: 弗利兹海德(1958)认为: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 在着使某些情感和评价趋向一致的表现 对象有的是没有关系,有的是互相联系的两种 态度或以上 态度的对象应该是最少两个(构成一个单元),否 则态度无所谓好坏 两对象相互关系单元关系(类似、接近、相属) 人对同一单元中的两个对象的态度是同一方向的, 如: A讨

15、厌B,那么对 B的朋友也有讨厌的趋向 ( B和B的朋友为同一单元的两个对象) 领导 下属 关系的评价 O P X 模式,态度者对单元内的两个对象协调时是平衡状态,是愉快肯定的体验,反之则不平衡 o PO 关系好 P赞成X, O也赞成,则平衡 o 不平衡 + _ 此时,P与O之间出现认知不一致 结果不是PO决裂,就是P或O + 改变对X的态度,p,x,p,x,o 结果:PO和好,接近, + - 成为工作的助手或二者态度 改变 三边相乘为,则平衡 三边相乘为,则不平衡 说明(特点):强调认知的主体P对某一事物X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事物的影响,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p,x,_,2、认知失调论

16、弗斯汀格(1957) 认知因素必须一致,否则消极态度出现 认知因素包括: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认识、 意见、信念等 如:1、我喜欢抽烟 认知因素A; 2、抽烟癌 认知因素B 二者是不一致的 改变:1)改变A或B; 2)增加新的因素C:抽烟也有长寿的; 3)强调A或B的重要性 特点:认为改变态度是自我认知的调节过程,1959年实验: 干枯燥的工作,诱使被试说这些工作有意思令人十分愉快 A的报酬是20美元 ,B的报酬是1美元 结果:在被问及他们在多少程度上喜欢这些工作时,认为最喜欢的是得到1美元的被试 原因:不协调 得到20美元的人增加了一种认识,因为撒谎得到了20美元,而1美元显然不能成为撒谎的报酬,因此要强调原来的认知因素工作有意思,3、认知一致性理论 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 改变态度是为了取得一致性,减少心理的压力。主要是指某人的态度对另外一些人态度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视某人的社会地位价值而定。 下属对事件A均倾向于否定 领导肯定A 下属对领导肯定 结果:1、下属对A否定的程度下降 2、下属对领导肯定程度也下降 3、二者折衷,设计一个七分量表,将态度分为: 3,2,1,0,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