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克思主义想到的哲学-政治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473545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马克思主义想到的哲学-政治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由马克思主义想到的哲学-政治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由马克思主义想到的哲学-政治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由马克思主义想到的哲学-政治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由马克思主义想到的哲学-政治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马克思主义想到的哲学-政治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马克思主义想到的哲学-政治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由马克思主义想到的哲学摘 要:纵观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哲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本文通过对哲学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解读出哲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科学、宗教关系密切,形而上学贯穿始终,理性主义占主导,主客观精神从交替到统一。关键词:哲学 科学 形而上学 马克思 主客观 哲学、科学和宗教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不断此消彼长,或对立或泾渭分明或融为一体,是人类文明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一切确切的知识 我是这样主张的 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1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是

2、当前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们相互交织共生。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哲学从神话传说中产生后,将探索的视角投向宇宙本原,在此时期,哲学与科学并没有明确的分野。从科学与哲学关系史的角度看,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关系时期,从根本上说在于科学、哲学是同源的,它们都孕育于巫术,是从巫术中分化出来的。 2 “哲学”一词获得它的概念严肃性和明确的所指是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的,这一点是中外西方哲学史研究界的一个共识,如文德尔班就曾说:“在苏格拉底以后的文献中,特别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中, 哲学一词获得了明确的意义。 ”3在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统治者,基督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经院哲学全面盛行,哲学成

3、了神学的奴仆,与科学一起屈服于宗教的支配,沦为宗教神学解释信仰、繁琐论证的工具,如“神用泥土捏成的亚当有无肚脐眼?” 此时期,科学、哲学萎缩停滞,与宗教神学处于对立面,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本质上仍具统一性,中世纪最为重要的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一阿奎那就曾明确地指出,哲学乃思辨科学的总体,它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和数学 4。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自我意识觉醒,强调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反封建反神学,科学和哲学开始走向分化。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明使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起步,逐渐出现了分门别类的现象。2科学标准由古代的柏拉图思想、亚里士多德学说和基督教教义变为现象世界,科学方法由

4、先前的巫术被观察实验法和归纳演绎法取代。哲学从阐述、捍卫教义到对教义进行批判,逐步摆脱宗教的影响,以机械论为普遍特征。后期,哲学科学在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格局,科学方法能为哲学提供研究方法,例如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分歧,在哲学上变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休谟的“人性科学” 、笛卡尔形而上学体系、霍布斯的社会政治学说等。科学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还需要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西方哲学史也就是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史,哲学家思想观点的提出与科学、宗教密切相关。1、形而上学贯穿始终形而上学可以追溯到中国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所谓道是

5、指思维、精神等虚范畴中的内容,器指的是具体的东西或器物,属于实的范畴。互动百科中对形而上学的解释是: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5笛卡尔曾经说过:“ 哲学好像一棵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从树干上生出的树枝是其他一切学问,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即医学、机械学和道德学。 ”6从笛卡尔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根基,是一种超经验性的存在,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本质。纵观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形而上学贯穿始终,由最初的直观性经验逐步深化到抽象性非感性。米利都派、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产生的本原为

6、具体的物质“水”“气”“火”等,毕达哥拉斯派把“ 数” 看为本原,认为数先于事物而存在。在这里“数”不同于之前的具体物质,已经具备了抽象意义上的概念。黑格尔评价道:“毕泰戈拉派哲学原始的简单的命题就是: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 在这里,我们首先觉得这样一些话说得大胆得惊人,它把一般观念认为存在或真实的一切,都一下打倒了,把感性的实体取消了,把它造成了思想的实体。本质被描述成非感性的东西,于是一种与感性、与旧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被提升和说成本体和真实的存在。 ”73还有在古希腊哲学后期中作为世界本原的原子、种子学说,都表现出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倾向

7、。这种倾向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一时期的哲学问题主要是神与人、天国与世俗的对立问题。根据基督教的创世说,上帝是人类的创造者,是世间万物的本原,把上帝作为本体,超越于人的感觉和理性,高高在上, “除非你信仰,否则无法理解 ”。生来受难,死后灵魂升入天堂这种人神关系、天国理想和现世生活的对立,唯上帝主义的思想态度强化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倾向,形成一种“天人相分 ”思想。在西方近代哲学中,虽然出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形而上学的本体依然存在,例如笛卡尔用了普遍怀疑的方法来论证“ 我思故我在” 这一哲学原理。笛卡尔认为“ 我思故我在”是哲学的第一原理和基石, “我思”包括了理性和感性在

8、内的一切意识活动,与“ 我在 ”是同一个实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不难看出,笛卡尔是将意识作为本原,明显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我”是形而上学的主体。还有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认为实体、神、自然都作为万物的基础或本原,实体、神、自然是等同且能互换的概念;莱布尼茨有知觉能力的“ 单子” ;贝克莱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的哲学命题等均未摆脱形而上学的桎梏。赵林曾指出,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主要体现为客观性的超验实体,它对经验性的现象世界具有毋庸置疑的决定意义。近现代哲学通过突出主体的作用而淡化了客观实体的决定意义,但是它却把主体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把主体变成了一种先验的、独断的

9、或者所谓“自明的” 绝对前提。 8三、理性主义成主流提起西方哲学中的论争,人们容易联想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邓晓芒把西方哲学史中的矛盾按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维度进行划分。他说:“ 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通常都是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再上层楼的结果,并且整个是靠理性思维来支撑的。正如胡塞尔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来,一切非理性哲学其实都还是理性的。 ”9古希腊本体论哲学中,早期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水、气、无限、火、数、四根等,这可以看做是人类理性探讨万物始基的开始,因为他们开始用存在的元素来代替超自然。随后对变与不变,一与多的探讨,巴门尼德的存4在,德谟

10、克利特的原子,尤其是赫拉克里特的“逻各斯(oos) ”,最早提出规律性的哲学概念,具有“ 理性意义 ”。后来的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先哲们开始用自身理性关注人生和社会中的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政治哲学都是这种理性的代表。对于他们思想中出现的“ 神造万物”理念,黄颂杰、朱晓红提出了 “理性神”这一概念,认为神即是充满宇宙的理性。 “人们试图运用理性追求本体,就是相信该本体是自然的终极因素,是道德至善的对象,在这种哲学体系中,求真就是求德。这种追求是理性的活动,同时又包含确定的信仰。基督教神学只是将形而上信仰的对象片面夸大,并人格化为耶稣基督

11、。 ”10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后,以培根和笛卡尔为代表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流派正式拉开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帷幕。经验论者认为经验是人知识和观念的来源,“但这种经验论并没有完全排斥理性的认识能力,其诉诸的经验实际上是一种经验理性 。 ”11唯理论者认为理性是认识的准则,应超越感性和知性阶段,并提出理性的演绎法。启蒙运动更是将理性精神发挥到极致,强调挖掘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判断及自我选择的能力,宣扬民主与平等,理性反省批判宗教和国家社会制度。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对知识的感知要靠自我,他认理性是“对对象下判断的能力” 以及 “认识对象、认识应归于对象的东西的能力” 12

12、。现代哲学中的理性思维更为明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代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理性认知世界的哲学成果。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从最初的原始理性,到后期的启蒙理性,理性主义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在每个时期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和侧重。4、主客观精神从交替到统一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脉络,背后凸显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从客观精神主观精神主客观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西方哲学史也就是思维存在对立统一的发展史。古希腊哲学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从早期的神话中衍化而来,开始探究自然界, “世界是什么? ”是早期自然哲学探究的重点,这说明人类逐步摒弃5

13、虚幻想象而对客观实在进行理性思考。李恩来说,作为早期的人类思维,古希腊哲学还不能仔细考察人的认识功能,只能把认识的重心放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上,所以古希腊本体论哲学就受制于外部世界的研究,体现了西方哲学的客观精神。 13中世纪哲学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基督教神学的思想禁锢着哲学的发展,神成了万物的尺度, “信仰第一 ”,彼世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相分,神与人的对立,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对立。其中,宗教中的上帝、天国和人的灵魂是思维的一方,人的肉体、世俗生活和现实世界是另一方。罪恶和救赎是它的文化特点,人所谓的能力是上帝授予的,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则体现了西方哲学的主观精神, “我

14、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的主题将人的主体意识提到了相当高的境界。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派别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的意识范围加以划分,分成经验和理性两个维度。笛卡儿的“我思 ”理论把“思”和“在” 与“我”结合在一起, “我思” 和“我在”概念的出现,表明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性的凸显,标志着主体主义的兴起,在哲学上这是重大的创新。 14还有后来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都从主体“我”方面来考虑,片面强调主观精神,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到了康德这里,主客观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确保思维、自我、主体第一性的基础上,与存在统一起来。有人称康德为“隐蔽的基督徒” ,其实这就是他对主观、客观折

15、中考虑统一的结果,他一方面为自然科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又为宗教信仰留有一席之地。在黑格尔哲学理念中,他“在唯心主义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达到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把精神文化现象抽象为一个辩证的、逻辑的、历史的、永恒的发展系统。这个系统既非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是一个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体。 ”15到了现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用批判的精神辩证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于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探讨,随着哲学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的客观到主观,再到主客观的统一,最后是现代的对立统一,伴随着哲学发展的始终。五、结语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指导着人类的前进。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6以从中看出,哲学与科学宗教交织、形而上学的哲学根基、理性主义成主流、主客观精神的交替出现到对立统一这四个特点伴随着哲学发展,体现着人类对精神文明的一步步探索和进步。生活中处处是哲学,万事万物无不包含哲学。无论是学者,医生,还是商人政客,掌握哲学都是十分必要的。参考文献1罗素绪论:http:/ ,http:/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 3 月,第 2 期,第 34 页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商务印书馆,1981 版,第 266-267 页5互动百科:http:/www.b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