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党建党课PPT模板下载

上传人:D****n 文档编号:184726128 上传时间:2021-06-26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党建党课PPT模板下载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中国党建党课PPT模板下载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中国党建党课PPT模板下载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中国党建党课PPT模板下载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中国党建党课PPT模板下载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党建党课PPT模板下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党建党课PPT模板下载(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中国史是什么? 新中国史就是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了民主、富强、自立的一段发展史,其中分为社会主义社会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01,新中国重要历史时期的划分及大事件,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1949年9月,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0年,土地改革。土地

2、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501952 年底,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1951年,01,02,03,04,05,01,新中国重要历史时期的划分及大事件,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1957年,01,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3年底,02,第一届全

3、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9月,03,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04,1955年,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05,1956年底,01,新中国重要历史时期的划分及大事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三、,中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1956年,01,中共八大召开。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56年,02,“大跃进”和

4、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8年,03,西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04,20世纪60 年代初,1956年底,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恢复发展生产。,05,1961年春,01,新中国重要历史时期的划分及大事件,“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四、,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70年,01,“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1年9月13日,02,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03,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

5、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2月,04,01,新中国重要历史时期的划分及大事件,“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四、,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972年,05,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06,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年10月,07,01,新中国重要历史时期的划分及大事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四、,01.,02.,03.,04.,01,新中国重要历史时期的划分及大事件,01,新中国重要历史时期的划分及大事件,01,新中国重要历史时期的划分及大

6、事件,01,新中国重要历史时期的划分及大事件,02,如何学习新中国史,02,如何学习新中国史,把学习新中国史与传承党的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结合起来,把学习新中国史与为人民守初心为民族担使命结合起来,把学习新中国史与学懂弄通新时代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把学习新中国史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领结合起来,坚持“四个结合”,认真学好党史、新中国史,01,02,03,04,03,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的伟大之处,70多年的砥砺奋进 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03,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的伟大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伟大飞跃”“伟大跨越”“新纪元”“伟大事件”,是对新中国成立伟大意义的充分肯定。,高度概括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和伟大成就。,03,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8、的伟大之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确立和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

9、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既高度概括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又形象地展示了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阶段性特征。,特别强调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03,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的伟大之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这一决策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今天兴旺发达的大好局面。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

10、的鲜明标志和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关键一招”、“必由之路”,是对改革开放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明确宣示。,深刻论述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03,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的伟大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回顾社会主义500年来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国到中国,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艰辛探索到破浪前进的伟大进程,深刻阐明了党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的,是如何历经千辛万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回答了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

11、然性。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科学总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03,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的伟大之处,在回顾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建立和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

12、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 “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历史告诉现在,历史昭示未来。 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人民群众,只有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中最基本的内涵,不断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与行动自觉。才能接好时代的“接力棒”,走好当代人的长征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党政/军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