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464494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 )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

2、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 、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

3、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 、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民俗语言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

4、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它们是广义的民俗语言。狭义的民俗语言,是指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等。 饮食民俗: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包括: 年节食俗、 日常食俗、 人生仪礼食俗、 宗教信仰食俗、 少数民族食俗等。饮食习俗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快速食俗。节日食俗:节日食俗为节日饮食风俗,它构成了节庆的主要特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饮食,不同的食俗寄寓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

5、生活愿望。祭祀食俗:祭祀食俗是在祭祀场合中用于祭祀祖先神灵而形成的食俗。祭祀食俗源于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如春节,源于远古时代的“腊祭” ,“腊,岁终祭众神之名” 。祭祀食品,种类多样,有牛、羊、猪、鸡等牲畜,以及米饭、酒类等素食。太牢、少牢: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待客食俗:待客食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中的重要组成。特殊食俗,即特殊时间、特殊场合、特殊意义的食俗。商业民俗:交通民俗:交通运输民俗:围绕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设施制作、建造、使用而形成的民俗。交通运输民俗,源于交通的需要,服务于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服饰民俗:研究服饰在民俗文化中的构成、地位及服俗惯

6、制形成、传承、变异的科学居住建筑民俗: 居住建筑民俗:人类创造居住条件、获取居住空间而形成起来的民俗。居住建筑民俗包含建筑方式、居住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即人类所有的围绕居住建筑的活动方式与观念工匠习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包括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两部分。一年之中相对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活动,并由此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项。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有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人在一生过程中所经历的仪式行为。传统意义上的人生仪礼,主要包括人生中最大的仪式

7、行为: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以及生日庆贺(包括人进入老年阶段的祝寿仪式行为)人生仪礼是一种社会民俗事象:人生仪礼是个体生命社会化的程序,是个体人生不断社会化的阶段性标志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伊耆氏蜡辞: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伊耆氏,就是神农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众多自然灾害侵袭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四句

8、诗,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诅咒。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春祈秋报:历代官、农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往往会有卜农事丰歉和祈报习俗。它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来体现民众的信仰,以满足其生产生活的需求。春祭叫祈,秋祭叫报,祭祀活动有时也贯穿在农事活动中。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制订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辅助)历法二分二至: 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祖国传统历法中 “二十四”节气的四个节气。丁祭: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唐日制不一。隋文帝时一年有四祭,唐武德年间

9、改用中丁日祭祀,唐开元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驱傩:傩,是古代年终(腊月)或立春时节驱逐疫鬼的仪式,是民间的一种风俗。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 、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古代,二郎神、关公崇拜、社火、角抵戏、面具艺术、药王崇拜、桃花崇拜、锺馗等,可以归入傩文化系统中卜筮; 1. 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 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2. 推测,估计。3. 以占卦为业的人。禁忌:禁忌是一种忌讳,是人为避免、禁止出现的人,或者人的语言、行为,乃至事物,目的在于消灾弭。禁忌由来的说法:

10、大体上有:对灵力(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和畏惧,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禁忌的由来,大体上有四个方面:一是对灵力的崇拜和畏惧,二是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三是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四是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这里,简称之为:灵力说、欲望说、仪式说和教训说。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用法术以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厌胜物:桃版、符咒、桃人、玉八卦牌、玉兽牌,刀剑、门神、压胜钱、镜子等 。百工五法:“百工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 (衡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 布泉: 历史上定名为布泉的钱币有两种,一种为王莽时期所铸

11、,另一种为北周武帝所铸。上衣下裳服制: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 1 个款式。巢居:庄子盗跖篇:“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 太平寰宇记:“朱吾以南有狼野人居,无屋舍,依树上宿,食生肉,采香为业” 。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辟风雨” 。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穴居: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 “厂,山石之厓崖,人可尻(居) ,象形” (说文解字 )段注:“厓,山边也。崖者,厓也

12、,人可居者,谓其下可居也”。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为穴居之典型者井干式建筑: 房屋结构不用立柱、大梁,以圆木层层相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形如井栏。干栏式建筑:是原始巢居的发展。 “虚悬构屋” ,于地面上以木柱构成底架,上架横梁铺设板材,再于板材上构建梁架及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如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有大量干栏式建筑遗存。社会组织:作为传统民俗范围内的 “社会组织” ,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动关系的人员共同体(狭义的“社会组织” ) 。传统民俗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如家族、行会、帮会、钱会、老会、秘密宗教

13、和庙会组织等组织形式。宗法制: 是在宗族内部实行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谤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义务的法则、规范。宗族: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五服制度:古代丧服制度,规定亲属依其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各穿戴五种不同规格级别的丧服“守制” ,分别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在古代常用五服制辨别血亲范围。族谱:宗族内部用文字书面形式记载宗族源流、宗族先贤、族籍及族规家训之类的书谱。祠堂:宗族内部进行祖先崇拜的场所,用以供奉列祖列宗,是宗族最基本的族产。昭穆:古代宗庙祭祀制度。昭、穆指宗庙的排列次序,以始祖居中,以二世、四世、六世等偶数之祖为昭,

14、以三世、五世、七世等奇数之祖为穆,用以辨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关系。腊八节:俗称“腊八” ,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二天(清明节是在公历的 4 月 5 日或 6日) ;寒食节,忌用火,为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忠臣介子推; 中秋节:每年八月十五日,农历八月居秋季之中,且十五又是在八月之中 ,故名;春节: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草青、谷熟一次为一年。 “五谷皆熟为有年” , 说文:“谷熟也” ;中国后世年节

15、,约形成于汉代。汉武帝颁布太初历 ,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春节内容:庆祝丰收、祭祀天地祖先、驱邪除疫、具有喜庆气氛的娱乐等活动; 春节习俗:“照虚耗” 、 “走人户” 、燃放爆竹、贴门神春联 (“桃符” )等;后蜀主孟昶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端午节:端午又叫“端五” 、 “重五” 、 “重午” 、 “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源于对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源于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端午习俗:食粽子、饮雄黄酒、端午画“王” 、挂艾蒿菖蒲符咒、系五彩丝线、

16、龙舟竞渡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女儿节” ,老人节; 习俗有登高游览、饮酒赏菊、佩插茱萸、蒸吃花糕等;西汉费长房、桓景故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晋“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明“甘菊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 。孟浩然 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勃 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 108 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七夕节:秦观鹊桥仙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乞巧节的民俗活动有乞巧、赛巧、卜巧、听天语等。唐祖咏七夕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试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