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用工求职与管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464000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议用工求职与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议用工求职与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议用工求职与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议用工求职与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议用工求职与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议用工求职与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议用工求职与管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议用工求职与管理江门金洋 高金莲我从 08 年开始在农资行业工作,初入本行,可谓一窍不通。做农资,我与大多数行外人想法一致很不起眼的工作。因为我也来自农村,害怕又回到原始社会。但是当我真正接触后,才发现自己要学习的太多太多。虽然我只从事人事行政工作,但是也必须懂得行业的一些知识。谈销售是我的弱项,我想就农资行业用人与管理谈谈自己的感想,望能与大家共享。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真的没错!全国农资人竟然如此之多,竞争也是异常激烈。每去一次人才市场,我都会在各个招聘单位之间走一圈,可以说根本看不见有同行经验的求职者,也很少见同行去招聘。可见,农资是个抢手的行业,业内人士基本不愁找工作。农资用人单位对

2、于行业人才要求也比较高,这就注定了熟手走俏,而新员工要想在此行业快速提升,就必须勤奋学习,尽快掌握行业知识,尽早胜任工作。在搜集各个大专院校的资料时,也了解到关于农资或植保方面的专业比较冷门,招到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少,其实越是冷门的专业就越是就业的热门。在从事 2 年的农资销售人员招聘过程中,我遇到的一些求职者情况大致如下,也许是行业内其他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共勉。1、刚毕业的学生。这类型的人大多数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只有一点实习或者暑假工的工作经历,对于用人单位来讲,还不能算是真正用得上的材料,需要好好培训,手把手的教才行。可偏偏现在的毕业生又都是集中在 86 年后的 80、90 后生,即

3、便是家庭条件再艰苦,家长也要满足他们的物质欲和精神欲。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基本控制2在 1000 元左右,在消费处于中低的城市,学生的生活费最少都在 500 元以上。有房有车炫酷的富二代暂且不说,因为我们也不可能去录用富二代做员工。单从消费来讲,学生的择业标准就定格在待遇上,最起码要保证自己的基本消费开支,其次还要有剩余。于是乎,哪里的待遇好、工资高就往哪里投简历。我对现在的学生比较失望,他们基本都是一个就业心态:看钱做事,而不是我们当初的用能力拿钱,甚至拿 2000 元做 1000 元不到的工作。只要工资高,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去争取这份工作,本来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没有考虑

4、过,得到这份待遇,自己究竟需要付出多少,或者自己是否真得能够胜任这份工作。问到为何会选择做农资销售,回答普遍一致:我是农村人,我愿意为农业做奉献!可是在工作不久后,他们的话就会变成一纸空文。曾经在一次培训过程中,我给新员工出过一道题目:两条招聘信息,一条是招聘营销人员,月薪 1500 元;一条是招聘营销经理,年薪 20 万。单从待遇看,会选择哪一条?不用说,都想去得到经理这份工作;其次再看招聘要求,营销人员只要求高中学历,吃苦耐劳,有良好的责任心和执行力,而营销经理要求本科学历,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严格的执行力和责任心,具备非常强的领导力、组织力至此,有些新员工有些气馁了,因为实际工作经验

5、让他们不敢大胆的表态能绝对胜任经理这份工作,但是仍然想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尽力争取;最后再看工作经验要求:营销人员没有工作经验要求,而营销经理要求有本岗位工作经验 6 年以上这时我让员工继续选择,他们有 60%无奈的选择了营销人员,有 40%不做决定,为什么呢?60%的人说他们也想当经理,可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3求,只能很违心的选择营销人员;另 40%不选择,因为他们觉得 1500 元的待遇太少,而年薪 20 万他们没能力拿到,所以宁愿继续等待。我又补充了一下:营销人员只要肯学上进,具备了担任经理职务的所有条件,在 2年内晋升完全没有问题,请作出选择,最后又有 20%的人选择了营销人员,余下的人

6、没有表态,原因只有一个自己晋升的可能性太小。这剩下的没有做选择的 20%,一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二是想不劳而获,期待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与自己相遇。由此,我想忠诚的告诫现在的毕业生,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先做好自己分内事情。对于用人单位,你的文凭只是一个身份的象征(况且现在的文凭含金量不高) ,最重要的是看你的能力。不要自命清高,也不要自叹不如,没有尝试何来成败?只有自己亲手收获的果实才最甜。2、有工作经验的社会待业人员。此类人年龄稍稍偏大一些,集中为25-33 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并不全是从事过销售的。因为从原单位离职毕竟有原因,所以他们在再次择业时,会显得比较谨慎,往往会在问清

7、楚用人单位的一些情况后,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决定是应聘合适岗位。与毕业生不同的是,他们会挑选待遇比以前高一点的单位,而不是一味追求最高待遇。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底细,清楚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这类人如果遇见待遇、环境比以前单位更好的话,他们会更用心的去工作。但是,用人单位会对此类人有些许猜疑,为什么他(她)会跳槽?他(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能不能胜任工作但是这些并不影响正常录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合适的范围内,用人单位还是会挑选这类人的。43、有一定经验的同行待业人员。可能是我的招聘渠道比较窄,在 2年中遇见的此类人不超过 5 个,而经验相对丰富、业务较为熟练的只有 1个。据悉,有此工作经

8、验的要么有熟人引荐就职,要么还没离职就被高薪挖走了。可见此类人才相对稳定,也确实难求。这类人只要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清楚自己的业绩与收入,便能很快上手,业绩也是显而易见,典型的“是驴是马拉出来遛遛” 。但此类人懂行,必须严格监督才能确保万无一失。站在求职者的角度,我认为:哪怕是不太喜欢的工作,只要自己选择了,就应该尽心尽力去做。培养兴趣很重要,只要是你不懂的,就证明你还欠缺这方面知识,你就应该努力去学习。没有与生俱来就会的,凡事只要自己肯学肯钻,走在队伍前列就不是问题。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最差的,那么你可以马上放弃;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最棒的,那么你就要努力再努力。建议给

9、自己找一个奋斗目标,可以是某个人,也可以是某件事,朝着目标奋斗,这样你就不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企业是一个整体,在工作过程中,肯定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成为一名员工后,首先应做到的是严于律己,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执行上级的命令,不仅仅是自己素质的体现,也是对企业、对上级的尊重和认可。如果自己都做不到的,更不可能去监督和管理你的下属,无法让下属信服你。与其他行业的销售人员一样,我们做农资销售的也需要有坚持不懈的干劲、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如果合适的人留下来了,那么我们就应该很好的运用我们的管理武器去团结、发展、壮大公司。5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服从管理的,也许现在很多企业,都苦于找不到

10、管理的最佳办法。其实管理也很简单,规章制度只是一套行为准则,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实施和执行,体现制度的合理化,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人是最根本的资源,在企业资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从一而终。企业制度的制定执行、企业文化的创造延续、销售业绩的增长等等无一不与人息息相关。因此,不能轻看人的问题。站在老板的角度看,最终的目的是赚钱,但是在通往赚钱的整个过程中,需要采用无数的手段或者方法去逐一实现目标。当然,这些手段或者方法必须是积极有效的,对员工来说能有激励作用的,我们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人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切记不能让员工产生消极怠工情绪。人一旦丧失了积极性,那么势必事倍功半,严重可

11、能会适得其反。企业应该极度重视员工的心态,真真切切的了解员工的思想,认真听取他们的汇报,对于有效的建议应该积极采纳,这样员工会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自豪。对于表现优秀,值得嘉奖的员工,应该公开表扬,或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体现企业或者老板对他(她)工作的肯定和鼓励。适当的文体活动有必要开展,这是放松、学习和交流的好机会,同时也可增加同事之间的了解和增进友谊。另外,对员工的生活和家庭也应该积极关心,特别是销售行业,旺季时抓住一切时机创造业绩,甚至背井离乡;淡季时就应该调整好工作内容,有必要适当放假让员工回家探亲。对于家庭困难的特殊员工,企业还可以伸出援助之手,让员工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觉得公司是值得

12、自己信赖的,他(她)才可以更安心的工作。其实员工是很容易满足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把员工当回事。6企业的管理基本都是一视同仁,但我想说一点,就是管理也应该有一定弹性,只要不偏离原则,遵循起码的标准,对于个别的特殊现象要进行特殊处理,当然得分析必要性。这样或许会更进一步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使员工更能体会到企业或者老板对自己的关心,使其更积极投入的去工作。对于管理层,我认为企业完全可以赋予一定权限。不敢给权限,是信不过员工,担心员工滥用职权谋求不轨,这就是跟踪和监督不到位导致的。虽然有句俗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但我不完全赞成这样的说法。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人想为己谋取财富,他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

13、移花接木,瞒天过海。贪污受贿的案件层出不穷,在组织严谨而且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党组织严格考验的干部都会落马,何况一个小小的私企干部呢?这些都是监督不力的后果,其实每个岗位都有监督和被监督的权利与义务,如果有严谨的监督机制,及时检查,切实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何来担心之有?企业如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活跃的人文氛围、合理的管理和优厚的待遇,就能吸引不少求职者,甚至内部员工还可以主动介绍,不仅人力资源的压力小,且在选择人时企业便占有主动权、优先权,选中或淘汰,由企业说了算,对企业的统一管理有利无弊。反之,则显得异常被动,管理也很难跟上。企业是一个以老板为中心的团体,只有共同的人心所向,那么才能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一味追求个人主义而不顾下属的思想动向,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发展缓慢、没有归属感的团体。员工也应该团结一致,向着共同的目标奋斗,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和谐,才能积极健康的成长。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