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三中学张秋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463079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三中学张秋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三中学张秋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三中学张秋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三中学张秋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三中学张秋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三中学张秋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历史中考模拟试题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60 分。第 I 卷 选择题(共 24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入题后括号内。每小题 2 分,共 12 个小题,24 分)1.如右图所示,图中人物最大的贡献是( )A.虎门销烟B.收复新疆C.签订马关条约 D.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 2.孙中山是 20 世纪走在中国时代前列的三大伟人之一,其伟大之处在于领导了(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3.下列历史事件中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是(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北伐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文化大革命A. B. C. D.

2、4.如右图所示,从图中能获得最有效的历史信息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西北文化日报)5.下列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红军长征 南昌起义 黄埔军校创立 三大战役 抗美援朝A. C. B. D. 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A 尼赫鲁 B 周恩来C吴努 D 邓小平左宗棠27 .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展出了动态版的 清明上河图 ,这表明我国哪一技术的高度发展( )A 计算机技术 B 航天技术 C 生物工程技术 D 海洋高技术8下列历史事件中,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生成一个整体的是( )A 三大宗教创立 B

3、文艺复兴 C 新航路开辟 D 殖民掠夺9 人权宣言 和 独立宣言的内容中所体现的共同之处是( )A 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 B 人生来就是平等自由的C 限制国王的权力 D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精神10.在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B.1861 年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D.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11.决定成立联合国的重要会议是( )A.华盛顿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开罗会议 D.雅尔塔会议12.20 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 )A 日本 B 欧盟 C 美国 D 中国第卷 非选择题(共 36 分

4、)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36 分)13 读图回答问题(12 分)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到的反映新旧中国外交活动的几幅照片。图一 辛丑条约签订 图二签署 凡尔赛和约 图三乔冠华开怀大笑 图四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1 )图一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危害是什么?( 4 分)3( 2 )根据图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代表为什么没有在 凡尔赛和约上签字?(2 分)( 3 )根据图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乔”为什么笑了?(2 分)( 4 )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之所以能实现,在于中国政府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针?( 2 分)( 5 )观察四幅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2 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12 分)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计划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乖分配。现实说明我们错了。 摘目 世界历史 九年级下册材料二 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 摘自 世界历史 九年级下册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摘自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 l )根

6、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列宁是如何“改错” 的?( 2 分)( 2 )材料二中罗斯福说的这种历史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罗斯福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罗斯福实行的措施对现在的美国经济有什么借鉴作用?( 6 分)4(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政府是如何调整“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 2 分)( 4 )以上所实行的三种政策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 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严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党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 ,而东北军民和共产党则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打击侵略者。材料二:2008 年 5 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展开了“暖春之旅” ,全面规划和推进了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胡锦涛提出:“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历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 l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国民党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的政策,并分析日本为什么发动九一八事变?(4 分)(2)列举材料二中“历史仇恨”的事件。 (4 分)(3)我们要“牢记历史” ,你准备通过那些方法获得有关中日关系的历史信息。 (2 分)5(4)我们要“面向未来” ,请你从时代主题的角度描绘未来中日关系的蓝图。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