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规范学生网络正规使用的思索

上传人:卢卡****7 文档编号:184625176 上传时间:2021-06-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剖析规范学生网络正规使用的思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剖析规范学生网络正规使用的思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剖析规范学生网络正规使用的思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剖析规范学生网络正规使用的思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剖析规范学生网络正规使用的思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剖析规范学生网络正规使用的思索摘要:网络社会的兴起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作为构成中国庞大网民队伍主力军的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失范行为及其成因的梳理,从大学生主体建设、高校道德教育以及社会的控制与管理三维模式来探讨新的防范和矫治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范式,以期共建网络道德文明,指导实践。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路径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网民占28.8%,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1】,是中国庞大网

2、民队伍主力军。网络社会的兴起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网络社会中的行为失范同现实社会的行为失范相比,其行为后果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因此,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管理者和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J.汤因比指出:“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2】网络传播作为一把双刃剑,给人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网络道德失范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所谓网络

3、道德失范,是指网络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3】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速度跟不上生理成熟的速度,受网络的负面影响非常突出,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表现如下:(1)出现双重人格、自我价值迷失。人格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离不开现实社会的环境影响。而网络社会中交往,主体是虚拟的身份,可不受社会道德的约束。这种高度自由使大学生可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没来得及理性思考就已被网络社会所

4、同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约束,造成现实和虚拟的双重人格特点。(2)信息污染与欺骗行为。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言论自由达到了极限,产生了大量垃圾信息、网络言行不文明与欺骗行为。这些消极的传播诱惑着大学生,易借此肆意宣泄,并借此逃脱法律的约束。因而约翰奈斯比特曾说:“失去控制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却构成信息污染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3)网络犯罪行为。网络犯罪行为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或以此传播虚假信息从而达到占有他人物质或精神财产的目的的行为。网上操作的匿名性与隐蔽性,大学生极易道德责任意识与自律性不强,滋生破

5、坏欲望和犯罪意识,利用网络技术盗窃、诈骗、窃取隐私,剽窃网络成果行为,甚至黑客侵入计算机网站,盗取资料、修改主页画面、制造事端。大学生在网络上的道德失范行为还很多,日益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众多调查结果足以说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信息和商机,也带来了挑战。高校这个新技术开发利用的前沿阵地,需要我们用心守护。二、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成因形形色色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需要我们透过现象来关注和研究背后的原因,把握问题的本质。总的来说,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网络本身的特点。网络创造了一个神话,自身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网络文化传播的阵地。但

6、它开拓人视野、丰富人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引发许多现实问题,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的监管,自由化言论,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文化,对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道德辨别力较差、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扰乱了其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易导致其网络行为失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处于心理困境多发期,网络道德需要与意识易弱化,网络道德评价易紊乱,网络道德人格易缺失。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断乳期”、自我发现期。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自我意识和行为的自主性比较突出,追求自由、崇尚自

7、我和标新立异。到了“虚拟实在”的网络世界中,现实社会诸多伦理关系束缚没有了,易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网上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完全吻合更直接造成网络中的大学生评价标准与价值混乱。隐匿或篡改身份情况下,“赤裸裸”释放心理诸多困境,恣意表达新环境中的交流渴望,践踏网络道德规范,最终道德失范乃至犯罪。3.社会管理和学校德育不到位。互联网的超前发展与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相对滞后,网络政策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技术监控的漏洞与局限,社会管理亟须加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网络德育空缺、滞后、低效等,均为网上不道德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和现实土壤,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不可忽视的原因。三、三维模式共建网络

8、文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路径选择爱因斯坦曾说:“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面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完美品性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校、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舆论监督、法律法规的作用,构建三维模式,共建网络道德文明,通过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去防范和矫治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墓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充分说明,个体的自律意识对其良好道德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其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其“慎

9、独”境界,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件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使网络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要开展网络知识宣传和网络法制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制观念,教育大学生要洁身自好,从自身做起,注意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努力做到网络公德意识,加强道德自律。2.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迈克尔奥克肖特曾指出:“道德生活的每一种形式都取决于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面对当前大学生的网上道德失范现象,高校

10、必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工作,实施相关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高校德育应与时俱进,转变德育观念和模式,高度重视网络德育工作,让德育工作进网络,让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要培养造就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握网上育人主动权,用主导性意识形态抢占网络空间的制高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3.社会应加强完善网络行为的控制与管理的监控。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是使学生远离网络伤害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最终责任人。因此,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构建网络文明,还需社会加强完善网络行为的控制与管理的监

11、控。要加强网络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网络行为;要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做好信息把关。政府必须从法律层面上建立社会主义网络道德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网络法律建设与教育。国家相关部门要控制网络信息源头,正本清源。总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定然需要很长的过程。但我们相信大学生在发自内心的自律、网络法规的他律以及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作用下,定能恪守良知、抵制诱惑、拒绝失范。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develst/2009.【2】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因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388.【3】杰克D.

12、道格拉斯.越轨社会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53.【4】蔡蓉英.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应对策略.教书育人,2003,(152):4-6.【5】叶通贤,周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71-74.【6】载黍.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8-13.【7】张素玲,张宝华,上官林武.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分析.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65-69.毛明江.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之负面影响.当代传播,2001,(5):84-87.李祥永,蒋明明,等.网络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调查及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2,(24):6-9.戴伶俐.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思考.榆林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1,(4):55-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