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端午节主题班会

上传人:应*** 文档编号:184610932 上传时间:2021-06-23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2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端午节主题班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我端午节主题班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我端午节主题班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我端午节主题班会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我端午节主题班会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端午节主题班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端午节主题班会(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月五,过端午; 拉露水,插艾蒲; 吃粽子,系五索; 戴个荷包香馥馥。,端午节主题班会,延时符,节日介绍,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 录,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诗词,端午节的演变,端午节 知识竞赛,壹,贰,叁,肆,伍,端午节的来历,

2、壹,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纪念屈原,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遗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

3、荡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此传为神话,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迎涛神,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

4、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中国民间传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主要理由,恶日,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

5、日。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名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端午节的意义,用来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是对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传承,端午节的习俗,贰,挂艾草与菖蒲,挂艾叶菖蒲是中国民间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 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

6、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吃 粽 子,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因为恐 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 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粽子的由来,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这一天,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来历。 后

7、来经过演变,人们又用艾叶和苇叶、荷叶包粽子。初学记中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粽子的制作方法,粽叶折一条窄边,卷起,成漏斗型,加糯米、绿豆、肉、咸蛋黄、栗子,再加糯米、馅不要加太多,馅肉7分满就好,左右两边的粽叶向内折叠,把对着自己的小尖角折上去,外面的粽叶翻下来,用棉绳扎紧,喝雄黄酒、画额、戴香囊,端午时节后,气候开始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各种疫病容易感染。而雄黄刚好

8、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大人们把雄黄酒倒入酒中饮用。,小孩不能喝酒,就用雄黄酒在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 “王”字,像是老虎额头的花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为代虎以镇邪。,后来人们又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赛 龙 舟,屈原投江后,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

9、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悬钟馗像,挂 艾 虎,挂艾虎指的是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五月端五的上午,要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

10、以为可以镇崇辟邪、保估安宁。,长 命 缕,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长命锁”等,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农历五月初五,妇女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或绒线,拴在儿童手臂、手腕(男左女右)等处;或悬挂于儿童胸前、蚊帐、摇篮。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长寿。,禳解、祛除及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端午节的诗词,叁,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11、 佳人相见一千年,浣溪沙端午,【宋 苏轼】,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少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端午日,【唐 殷尧藩】,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 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 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 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南乡子端午,【宋 李之仪】,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

12、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 欧阳修】,端午节的演变,肆,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秦汉时期,南北风俗相融,以北方习俗为主,端午节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屈原。本来龙舟竞渡是古代越民族龙图腾崇拜之遗俗,此时却附会为屈原投汨罗之日,人伤其死,故皆驾舟楫拯救他,因此形成竞渡风俗。,汉末魏晋,从时令节日到人文节日,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

13、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竞渡时两岸仕女如云,罗衣成群,银钗映日,观者如堵。,隋唐时期,仲夏盛典 充满节日欢乐,随着西晋的灭亡,北方人口的南迁,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进一步融合,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楚地风俗已对全国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北方,虽然这一天仍笼罩在“恶日”的压抑气氛之中,但在南方水乡,尤其沅湘一带、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竞渡仪式。,魏晋南北朝,增加娱乐氛围,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

14、明清以后,规模渐大,端午节门上挂艾叶和菖蒲艾叶和菖蒲。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端午节常食的粽子,此时也花样增多,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多种。,宋元时期,端午渐成各民族“全民节日”,中国大陆,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在中国大陆地区也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按规定放假一天。 中国大陆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端午节本身的纪念屈原的意义,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2009

15、年湖北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西塞神舟会”赛龙舟,湖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祭伍子胥的“苏州端午习俗”,就是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三个省份当地人民庆祝端午节时的习俗。,台湾端午节保留大量端午信俗,台湾人俗称端阳、“五日节”或“五月节”,习俗为吃粽子、饮雄黄酒、驱五毒、饮午时水、沐午时水、午时立蛋(传说中能在午时,立起鸡蛋可以得到好运)与赛龙舟。端午禳除的习俗源自于夏至,台湾习俗认为端午当天正午,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刻,因此配合饮用午时水可强身健体、驱除百病;全国最著名汲取“午时水”地点在台中县大甲镇铁砧山上的剑井。,台湾地区,

16、台湾俗谚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形容过了端午节才算真正进入夏季的炎热。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是台湾民间三大民俗节日。中华民国政府立端午节为法定假日,依规定放假一天。,端午节知识竞赛,肆,( ),( ),A、秦国,B、魏国,C、楚国,D、赵国,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C,2、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而是在 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A、南北朝时期,B、春秋时期,C、晋代,D、商周时期,A,1、在端午节划龙舟的目地是什么?,目的是去灾求吉,2、端午节要祭祀哪几个神仙?,有屈原、曹娥、蚕神、农神、张天师等,A、1979,B、1980,C、1982,1、 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 “屈原杯”龙舟赛,2、俗有“南龙舟、北踏青”之说,因为北方少江河,端午节人们大 都选择踏青。踏青古时又叫 ?,A、踏春,B、郊游,C、远郊,感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