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误读和正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458010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误读和正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学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误读和正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误读和正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误读和正解(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误读和正解科学的道理必须用科学的思想和操作来贯彻落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也是这样。实践中常见的问题是:1、实事求是的“过程与方法 ”,还是瞎三话四的“过程与方法 ”?后者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是错误的东西。如美国独立的原因是美利坚人自觉思考该不该缴税的问题,核心是人权问题,但不少教师甚至个别课本把它演绎(或暗示)为英国课税太多、太重。其二,图省力的东西。有的教师不管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还是文化艺术,或衣食住行,动不动就用“生产力是根本原因”来取代生动具体的故事及分析,实质是机械唯物论;更有教师把现在并不清楚,可能出于多种因素的服饰起源,硬说成唯物主义认为根本原因是

2、气候太冷,这就是臆造了。根据何在?不想想肯尼亚地处热带非洲,忘记了“北京人”遗址出土了剑齿虎、猛犸象的遗骨。这是其三。错误、省力、臆造的东西总是与瞎三话四的“过程与方法”联姻的,要么是其产物。2、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过程与方法 ”,还是本本主义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的认知建构本质上与人们认识的历史是一致的。相当多的教师在介绍史前“婚姻”制度时,都按课本的叙述顺序时间、社会组织(或形态) 、 “婚姻”情况来讲的。这不能算错,但不用说如果有学生问一句:“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就惨了,即使要学生记住这些内容也困难。因为这个逻辑是“本本”的逻辑,不符合史学界认识史前“婚姻”的历史。如果按史学界的认识

3、史来介绍:我们确实很难确认史前婚姻状况,但可以确认人是从动物界演化来的,动物界是“乱婚” 、 “群婚” 。另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告诉我们,后来是对偶婚、一夫一妻或多妻制。中间漫长的过程如何“接龙”?一是依靠“活化石”现存原始部落的调查,二是运用生物遗传知识的分析。由此推论人类婚姻。这样,学生所获得的认识就“活”了,既知道了这一知识的内容与认识特性,又使史学界认识它的“过程与方法”变为了学生思维的“过程与方法” ,记起来也容易得多。3、对学生有建构意义的“过程与方法 ”,还是教师自说自话的 “过程与方法”?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感受是新的认知建构的前提,对教师有建构意义的“过程与方法”未必对学生有意

4、义。有位教师讲“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导入新课时,用 ppt 展示了本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繁华现状,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感,结果闹了个“单相思” 。为什么?只要想一想学生的年龄就明白了,现在的高中生懂事时至少已经是 90 年代后期了,没有改革前的映像,何来与今天的对比?所以,该让学生看的不是本市的现在,而是过去。4、机械孤立的“三维目标” ,还是具体融合的 “三维目标 ”?“三维”是一种观念上的透视方式,教学上它们依然是浑然一体的。如,初中“北京人”一课有三种教法:第一种是只有课本上这点资源,划划重点、列列条款,最后干巴地讲一点考古常识,再来两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第二种是从

5、“人是从哪里来的?” “中国是否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的宗教或神化故事与思考开始,进入发现“北京人”的过程,随着人类学、考古学家的足迹遗迹、化石的出土与发现,遇到的艰辛和困惑,和学生一起复原“北京人”及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想象其生活、劳作、群落的特点。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其中的思想方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种是让学生自学,做一天“北京人” 。三者相比较,第一种教法没有故事,没有情趣, “三维目标”被割裂了,成了“三张皮” ,虽无科学性错误,但对初中生,效果可想而知;第二种教法让学生“经历”史学曾经的探索过程, “三维目标”就容易同时生成,达到“学史使人明智”和生情励志;第三种教法则以“改革”的名义走向了极端,是一种既非科学、也不合情理的过激开发,让学生刚学习历史就在自编自演、饶有兴趣的荒诞剧中误入非历史主义的歧途,既不是史学,也不是现代课程理论的“过程与方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