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445401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案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案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案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案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邹忌讽齐王纳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邹忌讽齐王纳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的1、 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朝” 、 “修” 、 “旦” 、 “孰”等。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4、 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讲解、归纳和文言句式的辨析掌握教学难点认真分析本文的布局谋篇与人物描写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解题本文选自战国策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很激烈。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很重视治国的策略。 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

2、献策的策略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应该注意的是,作者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战国策一书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和讽刺不同,这里反映邹忌用自身的事例设喻,规劝齐王。齐王:齐威王(齐国有胆略善决策的国君,在他治下下,齐国很强盛) 。纳:接受。谏:臣子向国君提意见。二、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正音:丽 朝()服衣冠入朝() 朝()于齐时时而间()进三、由学生质疑,教师被充个别字词的注释,然后由学生串讲:教师补充讲清以下字词:1.八尺有余:尺,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 23.

3、1 厘米, “有”通“又” 。八尺有余,约合现在一米八五左右。2.形貌:形体和容貌。3.孰与:孰,疑问代词,译为“谁” , “什么” , “孰与”常常连用,用于选择问句中, “孰与”是“与孰”的紧缩而成的凝固结构,可讲为“与相比” , “谁”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语气词“也”表判断的判断句。5.忌不自信: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不自信”即“不信自” ,不相信自己;另一种看法是不把它作为宾语前置句对待,认为“不自信”就是“不相信自己” ,两种讲法都鬃,只要言之成理即可。6.与坐谈:省略句, “与”前省略“邹忌” , “与”后省略“客” 。7.孰视之:孰,通“熟” ,

4、作“仔细”讲,是副词。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者也”的判断句。美,作“以为美”讲,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学生在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并补充词语注释的基础上理顺并翻译第一段。由学生理清本段思路,归纳本段大意:写邹忌比美,面对现实,解除蒙蔽的事。提问:文章开篇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先刻画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然后写“窥镜” “自视”的动作,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 ,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下文的发展起个铺垫的作用。文章中写邹忌“不自信”的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邹

5、忌虽因相貌魁梧,仪表不凡而自得,产生了比美的心理,虽也有妻子因对丈夫的偏爱心理一味热情地颂扬,但“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毕竟是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因而邹忌“不自信”心理的产生,表明他对事实还有冷静的分析能力, “不自信”的开始还只是怀疑的产生,等到他询问妾再又询问客以后,答案的相同,只会加深他的怀疑心理,于是才会有他后的“孰视”的动作及“弗如远甚”的心理的产生。这表明在邹忌的身上具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头脑冷静,有自知之明。正是基于“不自信”的心理才能使邹忌对不同人的询问,才有他下文的“孰视” “暮寝而思”的动作,直接关涉到下一段的进谏,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讨论思考:你如何看待妻

6、、妾、客的回答?妻、妾、客事先并没有商量过,却异口同声地认为邹忌比徐公漂亮,分析他们这样说的原因,就会发现,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子的语气表明她对丈夫的由衷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有些勉强、拘谨、客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由此可见,妻、妾、客是造成蒙蔽的直接原因。如果当事人没有冷静的头服,客观的态度,势必会受蒙蔽,因此要想真正地解蔽,必须从两方面做起。四、学生质疑,串讲第二段教师被充讲清以下字词:1.诚:确实。2.今齐地方千里:断句为,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指土地(疆域)方圆

7、。3.莫:表示否定的无指代词,指代人表示“没有谁”的意思。4.王金蔽甚矣:“王之蔽”是表示被动的被动句。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段意:邹忌讽谏。提问:邹忌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讽谏的?邹忌以妻、妾、客的“私臣” 、 “畏臣” 、 “有求于臣” ,暗喻齐王的“宫妇左右” 、 “朝廷之臣” 、 “四境之内”的“私王” 、 “畏王” 、 “有求于王” ,事事相应,步步进逼,最后, “王之蔽甚矣!”被推论而出。学生讨论体会邹忌设喻讽谏的好处。师生归纳总结: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

8、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学生试背诵文前两段。第二课时一、由学生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前两段二、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由学生解词:丽 窥镜 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由学生概述前两段的大意。三、由教师引导阅读学习三、四自然段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质疑。教师解疑并被充词语注释:面刺:当

9、面指责。面,名词作状语,作“当面”讲;刺,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这个义项没有贬义) 。讥:指责(这个义项也没有贬义) 。市朝:市,集市,群众会集处:朝,朝廷,官员会集处。闻寡人之耳者:“闻” ,使动用法, “使听到”的意思。门庭若市(已成成语) ;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进谏的人很多。无可进者:无,无指代词, “没有什么”的意思。学生串讲本段内容并理清思路,概述段落大意:写齐王纳谏及效果。提问: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齐威王是一个明智而有作为的国君。他听了邹忌的讽劝,能够虚心纳谏,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并由此获得良好的政治效果。他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身的缺点

10、,乐于接受劝说,显示了他的政治家的风度和襟怀。邹忌善于进谏,威王勇于纳谏,君臣同心,上下协力,这是齐国之所以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最后以怎样的句子作结?揭示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一句评论作结,深刻揭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教师指导朗读并试背诵课文三、四段。四、总结课文由学生概括本文主旨: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教师明确: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突出重点,且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语言生动委婉,说理深刻,使听者乐于接受。五、创新思维的培养从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

11、讽齐王纳谏的比较上,你认为进谏成功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A.从进谏者来说,要足智多谋,娴于辞令,要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同时还要深谙君王的心理。召公的进谏和邹忌的讽谏,一个失败,一个成功,两个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关心国事,都富有智谋,同时都娴于辞令,但在熟悉把握对方的心理上,邹忌做得更好一些。在精通辞令上;两人都运用设喻说明的特点,一个抓住自然事物来生动形象地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一个运用自身的经历来比推理,只作启发引导对方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在讽谏的艺术上,邹忌运用得更加纯熟一些。B.从纳谏者来说,要有一个善于纳谏的耳朵,要有自知之明,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同时,还

12、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身的缺点,才能乐于接受讽谏。召公暴虐凶残,是一个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昏庸的独夫,无论进谏者如何委婉、动听、形象,他都听不进去的。齐威王则是一个明智的开明君方,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对于别人的讽谏,不仅不生气,而是闻过则喜,认为“善” ,表示赞同,并马上付诸实施,分别制定了不同进谏者的奖励办法。因此,没有齐威王这个善于纳谏的耳朵,邹忌的讽谏也是不会成功的。六、归纳练习1.归纳文中的词类活用:朝服衣冠 朝,名状语暮寝而思之 暮,名状语面刺寡人之耳者 面,名状语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 美,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

13、用法,使听到。2.归纳文中的特殊句式。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被动句式:王之蔽甚矣。 (画线部分为被动句式)3.归纳多义词的义项。朝服衣冠:早晨,名词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名词。皆朝于齐:朝拜,动词。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谁,疑问代词孰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 ,仔细,形容词。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疑问代词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形容词修 修守战之具:修理,动词。乃重修岳阳楼:修建,动词。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名词。旦 旦日,客从外来:明日,名词。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天天,

14、名词。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的,诚意,名词。诚 臣诚知不知徐公美:确实,副词。今诚以吾众作自称公子扶苏:果真,副词。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时候,名词。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副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动词。七、作业布置1.熟练地背诵课文。2.预习下一课。八、板书设计:一、邹忌比美问美比美思美二、邹忌讽谏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妾畏臣廷臣畏王 王之蔽甚矣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设喻 说理三、齐王纳谏四、纳谏结果补充资料1.作者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 国事 短长 事语 长书 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

15、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 33 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 452 年) ,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 216 年) ,共 245 年。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卑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这就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

16、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背景材料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当时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的内部新旧势的斗争,以及人民群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 “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巩固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战争或生产,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3.战国策之评价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