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考点解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445366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赏析考点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词赏析考点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词赏析考点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词赏析考点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词赏析考点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赏析考点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诗词赏析复习建议石湫中学 张玉芬一、 考点分析从近年南京市和全国各地市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考查内容分析可知,古诗词赏析的考查材料正逐渐从课内到课外演变。其考查要点主要可梳理为以下四大考点:考点 1:明情感内容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对诗词情感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可以直接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如 2011 年德州市中考古诗词旅夜书怀第 10 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也可以间接考查对诗句含义的领会,如 2011 年南京市中考金陵酒肆留别第 8 题“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

2、句“ , ”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 ” 考点 2:赏修辞语言赏析诗词的整体语言风格;或从遣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语言。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语言,如 2012 年江苏宿迁市中考晚春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从遣词的角度赏析语言,如 2012 年四川成都市中考早梅 “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考点 3:析表现手法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如 2012 年江苏省泰州市塞下曲“全诗的

3、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考点 4:作联想想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意境是诗歌中意和境两个因素的结合,意是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 2012 年江苏宿迁市中考晚春第 2 小题“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 2012 年山东省潍坊市秋夜曲第一题“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二、 典型错例典型错误(一):对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把握不准确或不全面。错因分析:这种错误的产生

4、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学生只是断章取义的理解诗词所反映的内容和情感的时候,完全撇开诸如“诗歌标题”、“作者和时代背景”、“诗词类别”等各方面的因素。如 2011 年德州市中考古诗词旅夜书怀第 10 题“这首诗抒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很多学生往往只抓住了原诗中“飘飘何所似” ,而得出“诗人漂泊无依之感” ;至于杜甫这个人物在他的人生后期报国无门的抑郁之状,学生弃之不顾,导致答案不够全面。2典型错误(二):语言赏析答题不全面。错因分析:关于这类题型,学生似乎百练百错,总是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解答。而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也是各有千秋:后进生有的连修辞手法都把握的不准确;即使优秀的学生,也常常会把握了这个句子

5、所描绘的内容,又丢了这个句子所反映的作者的情感,从而顾此失彼。而最大众的错误在于,学生对“赏修辞语言”这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掌握不够精准;或者,掌握了答题的技巧,又只会死套公式,不会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典型错误(三):将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混淆,答题不全面。错因分析:“理解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这个考点,本身就与“赏修辞语言”的考点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除了学生不了解常用的表现手法,从而导致与修辞手法混淆之外,学生在这类题型上所犯的错误与“赏修辞语言”上所犯的错基本一致。典型错误(四):变“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为直译句子。错因分析:作联想想象这类考点,本身就是既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

6、容和意境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诗词背景的了解,还考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这种综合性的考查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具体的方法,只能将“描摹意境和画面” ,直接理解为“翻译句子” 。三、 解题思路和技巧(一) 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关于这个考点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而一般情况下,通常会将诗歌景、人与诗歌情感结合在一起考查,考查方式为“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或者是“诗中的句子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而无论哪一种考查形式,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一考查点的答题步骤“这首诗(这个句子

7、)通过描写(叙写)的内容,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主人公)的情感” ;其次,为了能让这个省略号处的内容更加准确,对诗词的内容情感更有把握,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关注作者和时代背景,尤其是名家名篇,更需要“知人论世” ;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从诗词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注意从诗词标题、注解小序、诗眼或关键词、题干提示中寻找答案。例如,除了在典型错例(一)中的旅夜书怀分析到要知人论世外;2012 年泰州市中考塞下曲考查的“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我们就可以结合诗作注释中对“楼兰”的解释,从而解读到“直为斩楼兰”应该是寄托了杀敌报国的愿望;从意象“无花只有” 、 “折柳” ,可以分析出“

8、边塞条件的艰苦”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的主旨。当然,这种探究是建立在学生对作者及背景、还有诗词类别的适当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教师就应当在课内古诗词复习的时候,给学生建立一个一定程度上完整诗词类别结构(如思乡爱国类、送别怀人类、边塞类、山水田园类等),以及它们的代表作者和作者的代表著作。(二)赏析诗词的整体语言风格;或从遣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语言。关于句子的赏析这一考点,是古诗词、现代文都一直爱着重考查的方向。由于考查的频繁性,教师和学生都对其答题要点耳熟能详,如“这个句子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所以说,某种程度上,这一类考点已无须多加啰嗦;但是,还是要关注最近今年有关这类考点

9、的变式类型和相应的答题模式:类型 1: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答题模式: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明 练、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类型 2:炼字,赏析名句。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如:2012 年四川成都市中考早春 “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这个考题,学生就应该首先

10、扣住“一”与“数”在含义上的区别, 然后结合原诗的标题分析这个“一”字更能突出早梅的特点是“早”还有“一枝独秀”的“独立”之品性。类型 3:修辞的角度赏析名句。答题模式:.明确这个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等).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能说出这个句子写了什么。.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思考该字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例如,2012 年江苏省宿迁市的晚春考查到的: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其完整的答题思路就是“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写了什

11、么),表达了作者对晚春美景的赞美之情。”(三)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在错误典例中已经提到,这个考点的答题思路,除了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之外,与考点二(赏修辞语言)基本一致。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抒 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比兴、象征、映衬烘托、欲 扬先抑、先声 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 实相生”等。另外,还要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表现手法的作用:分析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所写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四)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描绘

12、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另外,还要注意一下四个方面: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要求优美。三是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歌意境。四是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四、复习资料(附后)五、 复习建议:在给学生的复习资料中,我安排了“实战演练,归纳考点”一块,建议教师可以这样用:先给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批改并结合学生存在的错误有针对性的分析;让学生结合标准答案和自己存在的错误,去归纳古诗词的考点及答题思路(1.5课时)。让学生对中考古诗词赏析这一块有自己的整体的认识。而“由课内而课外的迁移”这一块,则强化学生对各个考点的结题思路的理解,引导学生由课内熟悉的内容去4拓展迁移(1 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