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讲《齐物论》一 -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上传人:卢卡****7 文档编号:184278504 上传时间:2021-06-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牟宗三讲《齐物论》一 -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牟宗三讲《齐物论》一 -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牟宗三讲《齐物论》一 -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牟宗三讲《齐物论》一 -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牟宗三讲《齐物论》一 -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牟宗三讲《齐物论》一 -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牟宗三讲《齐物论》一 -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牟宗三讲?齐物论?一 -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牟宗三讲?齐物论?全文那么详载于鹅湖杂志319期332期?前二讲?入手处就有问题,古典中国思想不是美丑相对,而是美恶相对老子。因此,以什么知识论、美学、道德等等范畴来解庄子是不相应的。?首段中,以“吾丧我或“丧其耦作为理解天籁的根底是不错的。但以失去其心灵讲丧其耦,那么不对应。而是心身二者统一的执着主体一起丧失。所以后文他说丧我不是失心,而是“忘我,“忘我就是平常所以说的“出神,心不在焉。一个人专心思考一个问题,就会有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就叫做心灵出窍。?天籁就是自然。天籁就表示你的心灵有一个洒脱的境界。你的心灵自在,你才能暸解天籁嘛。你心灵不自在,你

2、怎么能了解天籁呢?道家所谓天籁、自然,就是自由自在。逍遥游就是讲自由自在嘛。这就是道家所说“自然的意思。由此,天籁就被当作一种心境意义了。不过,这样似乎将庄子讲浅了。?将“咸其自取怒者其谁作为“暗示语,表达天籁。“怒者其谁邪?这个疑问句暗示:没有一个东西使它如此,任何一个东西都是自己如此。这个自己如此就是“天籁。这个“天籁不是就从“地籁的自己如此显示出来了吗?“地籁是众窍,是具体的东西,而“自己如此是一个意义。你能这样了解,把一切东西都平看了。一切东西都放平了,这就是“道。天籁就是如地籁之自身的本性以观之,而不从观者自身的遮蔽以观之。佛家三性说?牟宗三将天籁之后一大段,从“大知闲闲到“人谓之不

3、死奚益,说为是给出“存在的入路existential approach不从这里就不能懂庄子,也不能懂别的一切宗教和哲学。并说,“道家第一步对现实人生的存在感受就是要有苍凉之感,就是要有一种悲情,要有悲剧意识。人生没有甚么可乐的呀,这就是存在的感受。道家是不是对人生充满悲情意识,这还可以讨论,但是,庄子这段话的意思,似乎更在于以现实人生的自身否认和分崩离析来反显整体性境域。?成心是一个比拟重要的概念。“成心与“道心相反,“成心是习惯心,从习惯累积而成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习惯的心,你依据你的生活习惯、经验习惯、家庭教育、种种教育,训练成你的心态,以你自己的想法作标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是非的标准。“

4、道心是transcendental,经过修行而转出来的。现实上都是“成心。用英文的词语,“成心就是habitual mind。“成心是由习而成的。?牟宗三以为,“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 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一段话,是讲?齐物论?的一个开端,庄子这个文章就从这个意思往前进。?牟宗三以“识心解“成心,继承了章太炎。?不过,他对“真君表示肯定,似乎与庄子本意有着抵牾。?牟氏以为庄子文章不是逻辑论证的语言,而是指点性,启发性的语言。不过,这是有所见也有所蔽。因为?齐物论?有着自身的脉理,不是杂乱的。?“其所言特未定也,就是说,你所谓“定是按照成心的

5、标准而来的一个“定,但这个标准就不可靠。这种道理是哲学家的思考。如果是数学、逻辑的“说,那当然是“定的224能不定?。但哲学的言说,那么不定。?“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言本来是“恶乎存而不可。意思是,怎么说都可以,怎么说都对。这句话有一点意义,可以供应你一个思路。“隐就不是本来的状态。道本来无所不在,既然是隐蔽了,就有在、有不在。言本来“恶乎存而不可。隐蔽了以后就有是、有非。?“莫假设以明。明这个地方就代表那个不隐蔽的道、不隐蔽的言。下面接着就把这个明衬托出来。这就是齐物论,就是把是非化掉。从明这个层次返过来就可以了解那个不隐蔽的道、不隐蔽的言。这

6、就是庄子的思路。将“明视为超越于是非之外的绝对者,似乎与王弼的解释不同。?第三讲一开始,牟宗三将莫假设以明的“明视为绝对的肯定或否认,认为它超出了相对性的是非的相对肯定或否认,牟氏没有说到底蕴。这个明不是超越于相对的是非,而就是是非二者的彼此往返。明不是一个超绝于二者的单纯的光荣,而就是二者一起相互婉转的本身。关键是:二者彼此回转交错。王弼说为彼此反复相明。?王阳明良知居然是毫无内容的道德形式?这点倒是牟宗三看得准确:“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之天理是没有内容的,它本身就是康德所说的定然律令,是纯粹形式的,把内容都抽掉了。但是,良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表现,那不能没有内容,我们天天在具体的生活中生活嘛。

7、那么,良知随时在我们的具体生活中表现,随时表现,也就随时有内容。良知永远在有内容的事例中,那就发生这样的问题:良知的超越性还能保存住吗?它的形式性还能保持住吗?良知作为超越性的形式,其表现为孝悌慈,即是其内容。这个说法有问题。?“莫假设以明的态度化除的是风俗习惯、约定俗成的东西。并不是说可以化掉从良知天理发的那个是非。假设是要化掉从良知天理发的是非,那不是太岂有此理了吗?依照风俗习惯,约定俗成的是非是一套一套的,这就是礼俗。礼俗的标准没有一定的,所以,礼俗中的孝、弟也是没有一定的。?“庄子那一套不能用于自然科学、形式科学,也不能用于从良知天理发的善恶,就是不能用于康德所说的从意志自律的定然律令

8、发的那种善恶。“庄子以以明的态度平齐的是礼俗中的一套一套的是非、善恶、美丑。这样子解释,关注庄子所要齐的言论范围,确定为“俗礼,将庄子齐物论哲学中一个更为深刻的东西:齐与言的关系无视了。庄子不是要将一些言论放到“齐之外去,而是要让一切可能的、现实的言都面对“齐。恰好是一切言到无碍地涌来,“齐才是可能的。如何可能?纯粹的涌来中。?不过,牟宗三认为齐的关键在“化成心上,却是有所见的。因为,一个个体不可能在个体自身实现“齐,但如果个体将自身的局限之私的根底即成心破除以一种自我否认的方式知道从私的成心出发不可能有“齐,那就是“齐的一种展现方式。?第四讲开始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与“自彼那么不见,自知

9、那么知之的关系:“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这两句是一个原那么性的话,是一种原那么性的主张。下面说:自彼那么不见,自知即知之。这两句显然是一个 remark。是对前面那个原那么性的主张的批注。这是批注语,不是正面的申说。就是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个道理自彼那么不见,自知那么知之。如果照此说法,也是不对的。因为自知也只能知己为此,而不能知彼之彼也为此;自彼只能知彼之自身也为此,而相应也就将原为此者视为彼者。?所以,这话,还得进一步解释。牟宗三如此,就没法解释下去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从彼此相对说,不能了解这个道理。故曰:自彼那么不见。不要彼此相对,各归到其自己,就可以知道。故曰

10、:自知那么如之。简略的这么两句批注语,勉强地可以这样解释。但原句不太显豁。我看只能这样讲,没有其它的讲法。有些人瞎发挥一套道理,但不符合上、下文的语脉。?天台宗:相依复即与相依不即。?“照之于天就是莫假设以明,天与明一样。即都是让事物自身显露的意思。“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因是就是因顺。这个“因是与“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的“因是不一样。?惠施、公孙龙的名理不同于庄子的玄理。?是非的相对,要走出相对的是非,还只能从相对着的是非自身的破裂、绽露才有可能。并不是说,一定要到是非之外去找一个道理来强塞给相对着的是非,让他们在“外因牵合下走出自身。而是相对着的是非,二者依其相对,必然会走出自身

11、。所以牟宗三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说,是中有是非,非中也是一个是非。是不能站得住而成其为一个是;非不能站得住而成其为一个非。是之中就涵着既是是,也不是是;非之中就涵着既是非,也不是非。自身分裂,永远这样下去。这就叫做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这就是依而复即。这个意思,就要用点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的展开意思:“黑格尔学派的英国哲学家布拉德莱Bradley就喜欢讲自身分裂。每一个term自身分裂,自我起矛盾这是辩证法中的词语。二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有这种思考,虽然没有这种名词,但有这个意思。?“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彼是何以莫得其偶?因为彼是分别破裂自身而在自身中转化为对方,二者不能形式

12、性地僵固地站在相互对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牟宗三将?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一段与?告子上?“性犹杞柳、“性犹湍水、“生之谓性几段视为中国先秦哲学的典范,以为其中很讲“辩,一般人不懂。这个倒是有所见,但单单看到“辩以为最重要者在这里,就把历来只重其中义理意蕴的人都看作不能理解了。孟子岂是仅仅通过与告子的讨论就说一个“仁义内在?内在在哪里?牟宗三说为康德的“意志自律。?庄子:“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前一句话比后一句话更玄。?“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章句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程明道遗书卷二上“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13、。程明道识仁篇“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王阳明大学问?第五讲要说明的问题是那个“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如何从“不假设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不假设以非马喻马之非马转过来:“庄子说不假设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不假设以非马喻马之非马。最后是要走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那里去,不是要走到逻辑世界,科学世界。你懂得这个,你才会做哲学思考。要不然,他们所谓的哲学也不是哲学。你不够资格谈哲学。中国以前用非字都是作否认语句说,不当负项来看。庄子说非指、非马,不是纯粹逻辑的意义,他靠一种见insight。熊十力先生大海水与海沤之喻可以帮助你们暸解作否认语句看的非指,海沤没有独立性,这些海沤就等于万物,万物就是小波浪。也

14、就是说,万物没有独立性。海沤是个假象嘛,是风吹起来的,风不吹,哪里有海沤呢?所以,我们外表看万物形形色色,这是我们的虚妄分别。说实了,形形色色的万物就与小波浪一样,最后都归到大海里面,这就是天地一大海也。小海沤没有独立性,这就表示,形形色色的这些万物没有独立性。这样才能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理论根据就在这里,这个理论根据是 insight。这叫做形而上学的洞见metaphysical insight。这是一种见识,可以争辩的。你可以成认,也可以不成认。罗素就讨厌这种识见,他就是要成认每一个小波浪有独立性,这才成功多元论。牟宗三将公孙龙?指物论?第一句改为“物莫非指,而物指非指,增加了一个“物

15、字。“物是有形个体,“指是一般共相概念,“物指那么是涵有二者的实在物。认为前一句讲认识论,后一句讲存在论。这里,他将庄子所谓“非指、“非马不是看作一个否认性词语,而是看作一个否认句子,这里蕴涵着一个先行的识见:即否认个体性别离的事物的实在性。所以,他以熊十力所谓“大海水与众沤的关系作比喻,来说明“众沤的不独立实在性就是“非指、“非马的意思,由此就转化到了“万物一指天地一马。但是,这个讲法,将庄子佛家对于个体事物的否认强加于庄子了。庄子的本意,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个体性本身依然还在,而且是更为真实的个体性,即经过回到整体而抵达的个体。否那么,只是一味讲玄谈,庄子所谓齐物中的“自然自由味道反而丧失了。所以,讲庄子齐物论,首先必须将“天籁与“吾丧我的真实意思讲出来,否那么,就切入不了庄子的主题。?第六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意即自然而然地顺道;否那么,就是“劳神明为一,苦心焦思,这就叫做朝三暮四。?“因是有相对与绝对两个含义:“庄子?齐物论?言因是有两种,两种因是的意思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