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11 论民本(共37张PPT)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84278088 上传时间:2021-06-20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11 论民本(共37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8年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11 论民本(共37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8年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11 论民本(共37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8年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11 论民本(共37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8年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11 论民本(共37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11 论民本(共37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11 论民本(共37张PPT)(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论民本,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子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在法家学派极力强调国君专制、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促进作用。,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2、家。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亚圣”。他提出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

3、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6.明句式 (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判断句)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句)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4)祭祀以时(介词结构后置句) (5)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判断句) (6)树之以桑(介词结构后置句) 7.积名句 (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

4、借鉴,目标一分析文本结构,把握文本内容 1.本文节录的孟子言论,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提示:第一部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第二部分:主要谈“得民心”与“得天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论述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突出了梁惠王的自矜,为引出下文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作铺垫。,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3.作者在讨论百姓生活时,为何在君王面前没有回避百姓苦难的生活?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提示:作者本着儒家对民生苦难的同情,

5、在君王面前高扬“仁政”的原则,目的就是要改变民众的悲惨生活现状,所以他从不回避百姓的不幸;与此相反,他还试图通过这些打动当权者,使君王对百姓的不幸有所了解。这充分表现了孟子关心百姓、为民请命的特点。 4.作者认为要想“王道之成”需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养民);“谨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教民)。,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目标二分析论证方法,感知表达效果 1.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来论述“得民心”与“得天下”之间的关系? 提示: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论述了“得民心者得天

6、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2.试赏析“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一句的表达效果。 提示: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为渊驱鱼”“为丛驱爵”来比喻暴政“为汤武驱民”,形象地论述了“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 3.作者列举桀、纣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桀、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作者列举桀、纣是把他们作为反面教材使用的;孟子希望通过桀、纣失去人民从而失去天下的角度劝诫君王要“志于仁”。,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1.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提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意思是说,不论是诸侯还是

7、社稷神灵,在百姓面前都不足论起,即使贵为天子,也需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而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换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国民,也要换掉它。唯一不可变的是百姓,其他都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为取舍标准。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2.“寡人之于国也”一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

8、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文白对照,问题导思,

9、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3.孟子的比喻有什么特点? 提示:孟子的散文善用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辅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论民本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揭示了“民为贵”的深刻道理;再如“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使用排比

10、的手法说明暴君会让百姓离开的道理。 学以致用 请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成熟”为话题,写一段文字。(150字以内) 写作示例: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

11、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孟庙的树 孙继权 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美文品读,素材开发,“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

12、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

13、,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

14、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美文品读,素材开发,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

15、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品读提示作者紧紧扣住孟庙的树“恣意盎然”“生物奇观”两大特点,为我们展示出孟庙中独特的古树景观:藤系银杏、洞槐望月、桧寓枸杞、古柏抱槐。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没有写孟庙飞

16、檐画栋的建筑群,而是把重点放在写树的独特景观上,这样写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作了铺垫。,美文品读,素材开发,论民本集中介绍了孟子“民为贵”的思想,在孟子看来,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君王、诸侯、大夫等影响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他们是可以“变置”的,而唯一不能“变置”的是百姓。 他游说执政者,不忘一个“仁”字;他宣扬治国策略,不忘一个“民”字。辗转诸国,四处游说,只有仁他看得最重;唇枪舌剑,才思敏捷,要把民放在心中。 在他的词典里,第一页是“仁政”;在他的路途中,永不踏上的是霸道。 在他的路上,他走得艰难,是因为他背上有仁政,心中有人民。大哉!奔忙于天下,为的就是天下。一串串脚印,留下的是他的智慧,一阵阵风吹不走的,是他的精神。 运用方向以上材料可以用于“最重要的”“幸福”“民贵君轻”“安定”“尊崇”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