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424642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4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沈 海 燕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Email:hyshen_序言在“境妙究竟从妙法莲花经玄义中谈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 1一文中,笔者曾对智者大师的真理观做过初探。因智者大师在妙法莲花经玄义中所建立的佛学体系是由十妙 2所组成,而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这五个方面乃是智者思想核心之所在。故本文旨在对智者大师的智慧体系做一番梳理,揭示其体系中真理与智慧这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理与智之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乃诚如智者大师言:“至理玄微,非智莫显。智能知所,非境不融。境既融妙,智亦称之。” 3 在“境妙”这一节里,智者大师将佛教教义以及他自己对真理的认识综合了起来,组成了一个有

2、系统的佛教真理体系,共阐述了六个种类的真理。 4每种真理皆归属在智者大师“四教义”的判教体系之下, 5即每一类真理皆由四个对这一特定真理的认知层次所组成,分别属于藏、通、别、圆四教。四教对真理认知程度的不同,而有深、浅之分。因有这四种层次的区分,各类真理之间属于同一教义之境便能互相和合,互为诠释,使每一类特定的真理内涵由此而得以丰富扩展。通过这一真理体系,智者大师旨在揭示,此六类真理尽管名相不同,但所蕴含的实相是相同的。那么,与真理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是什么呢?由此,智者大师展开了他的智慧观的论述。在智者大师看来,智慧所关照的对象就是实相真理,故其重要性不1 见觉群学术论文集,觉醒主编,北京商

3、务印书馆,2001,页 150170。2 智者大师所阐述的十妙是: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以及功德利益妙。3 法华玄义,大正藏册 33,页 707 上。4 这六个种类的真理是:十如境、十二因缘境、四谛境、二谛境、三谛境以及一谛境,无谛境则包括在一谛境中。5 智顗的判教体系由三方面组成。一是关于佛说法的方式,即顿、渐、秘密、不定。二是关于佛说法的时间,即五个时期,谓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以及法华涅槃时。三是关于佛说法的教义,即藏、通、别、圆四教义。三藏教指原始佛教之小乘,三藏由经、律、论组成,是佛为声闻、缘觉以及钝根菩萨三乘所说之法。通教包括小乘佛教

4、以及初级大乘的教义,是佛为声闻、缘觉和中根菩萨三乘所说之法。别教之无量的教义只适合大乘利根菩萨。圆教之事理圆融的中道实相的教义乃是佛对最上利根菩萨所说,同时亦为三乘人说,旨在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有关智者判教体系的研究,请参见吴汝钧,“天台宗的判教理论”, 谛观第 82 期,1995,页 2 至页 19;杨惠南,“智顗的五时八教判”,正观第 3 期,1997,页 7 至页 93。2言而喻。要契入真理,唯有靠智慧。因为智慧所指之处即真理之所在。另一方面,唯有真理显现,智慧方称为妙。智者大师对智慧的论述从几个方面展开:“总论诸智”,“智照境”,“对境明智”以及“展转相照对境”。在“总论诸智”里,智顗

5、举出并逐一解释了能够契入真理的二十种智慧。这二十种智慧也被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属于藏、通、别、圆四教。既然每种真理亦是由四个层次的认知来呈现,那么,这些代表四教义的四个层次的智慧就可以用来与六个种类的真理相应了。这就是“智照境”。事实上,智者大师正是如此来分门别类地论述这二十种智慧的。“对境明智”则是展开真理与智慧之间相辅相成关系的具体写照。智者大师首先将二十种智慧总合关照,将之分别与五类真理境相应,而成五种智慧。既然这五种智慧所契入的即是这五类真理,那就为接下去的每一种智分别照了各境铺平了道路,智者称之为“展转相照对境”,由此揭示了真理与智慧无二无别、共为一体的本质。 另外,在“境妙”这一节

6、里,各类真理有粗、妙之分。因此,在这一节“智妙”中,智慧亦相应有粗、妙之分。对于真理的体认,因了个人智慧层次的不同而有差别。这种智与境互动的关系便是智者大师真理体系的完整写照。即契境由智,境显而称智妙。如果智者大师之“境妙”一章可视之为对于真理之认知的探讨,那么,“智妙”这一章则旨在揭示智慧在对于真理的认识上所起的不可或缺的决定作用。换而言之,对真理的体认一定是智慧的作用,而智慧则一定是照了真理之境的,此乃智契境也。本文通过对妙法莲花经玄义中“智妙”这一章的解析,意在将智者大师的智慧理论做一个系统的论述,并由此展现大师是如何经由文本具体地表现其智慧观的。以下便是对大师“智妙”一章的具体探讨。一

7、、总论诸智 6在这一部分中,智者大师首先举出了二十种智慧及其名称,并解释了其之所以有此归类组合的原因。同时也指出每一类智所具有的特征。1第一类称为“世智”。智者大师云:“世智无道,邪计妄执。心行理外,不信不入。” 7因此类智慧与修道成佛无关,只是世间的俗智,其特点是将世间假有执为实有,故大师将其归为一类。然世智的特征又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别。智者指出,印度的世智极至非想,而中国的世智是有关忠孝五行,医方、卜相、兵法、货法,草木千种皆识,禽兽万品知名。如此等等有关世间的知识,皆称为世智。人们掌握世智的目的是为了世俗的利益,离不开名利地位,满足一己之欲望。故是无明众生所追求的东西。2第二类称为

8、“五停心、 8四念处智”。 9这类智慧为初步获得成果的声闻行者所拥有,是声闻乘七贤位中的前三位,智者称之为“外凡”。外凡即指修行五6 有关智者大师对诸智之总论,见法华玄义,大正藏册 33,页 707 中至 710 下。7 同上,页 707 中。8 五停心指修五法以止五种过失之心。一为修不净观以止贪著之心。二为修慈悲观以止嗔心。三为修数息观以止散乱之心。四为修因缘观以破愚痴之心。五为修念佛观以治障重。9 四念处指修四观以除四倒,即观身不净以治由色而起之净倒;观受是苦以治由受而起之乐倒;观心无常以治由想、行所起之我倒;观法无我以治由识而起之常倒。3停心、四念处(四念处分为总相念处及别相念处)。 1

9、0智者称:“已入初贤佛法气分,俱是外凡。” 11智者解释了行者应如何以智慧修五停心、四念处。五停心智是关于止观的修行,止住妄念使其不生,由定而生慧。这是修行初级阶段之声闻人所修之五停心、四念处智。五停心智旨在断障除惑。智者指出:“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观。观能翻邪,定能制乱。数息治散,不净治贪,慈治嗔,因缘治痴,念佛治障道。” 12另外,四念处智旨在纠正行者之颠倒妄想,以令其最终能获得正确的四谛观。因此智只是为行者获得四谛观做准备,故仍属外凡智。智者言:“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观初翻四倒,未入圣理,故言外凡智也。” 133第三类为四善根智。这类智慧为进一步证得之声闻行者所有,是声闻乘七贤

10、位中的后四位,智顗名之为“内凡”,为声闻人修行的第二阶段。四善根指煗法、顶法、忍法以及世第一法。 14智者言:“四善根同是内凡,故为一。” 15并详细地解释了暖法、顶法、忍法以及世第一法这四个名称所代表的对于四谛的认识及四个阶段逐层递进的特征。其一,煗法是一个积累的阶段,是为後面三个阶段的基础。其特征是修习十六特胜观法, 16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智者解释说:“求解脱智火煗在初,如火以烟在初为相。无漏智火亦以煗法在先为相。如日明相在初为相。是故名煗。” 17 其二,顶法是建立在煗法的基础之上的。行者观行转明,如登山顶,观瞩四方。这是一个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行者可能退失而至初始阶段,称为顶退。

11、如果行者能真正忍可苦、集、灭、道之理,进而升至第三阶段的修行,则称为顶住。其三,忍法有三类。第一类下忍,乃忍可欲界、色、无色界之四谛十六行相。第二类中忍,渐次省略所观之行相,最后仅留欲界苦谛一行相。第三类上忍,则能于一刹那间经由观欲界之苦谛行相而解四谛。其四,世第一法即上忍一刹那,是凡夫所得之最胜善根。行者观修苦谛之一行相,可于一刹那入见道位而称为圣者,为进入七圣位之转戾点。 4第四类为四果智。此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以及阿罗汉之智慧。因四果同见真谛,故智者将之并为一类。四果之智包括:八忍、八智、 18九无碍以及10 别相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以及观法无我。总相念处是将此观法扩展

12、到所有一切现象,即诸有皆不净、苦、无常以及无我。11 法华玄义,大正藏册 33,页 707 中。12 同上,页 707 下。13 同上。 14 四善根指见道以前,因修四谛观而获得的发无漏智之根本,属有漏智。煗、顶二法为动善。忍法和世第一法为不动善。煗法指经过总、别相念处后,专观四谛十六行相之智(四谛之每一谛皆有四种差别,合为十六种相状)。谓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煗相。顶法是动善中之最极,犹如人之顶也。忍法指于四谛之理忍可决定而不动之智。世第一法是为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之第一。15 法华玄义,大正藏册 33,页 707 中。 16 十六特胜包括: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

13、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以及观弃舍。17 法华玄义,大正藏册 33,页 707 下。18八忍由四法忍和四类忍组成。前四法忍(即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印证欲界之四谛,4九解脱。 19八忍和八智是从理念上对四谛的体悟,因此断除三界内之见惑。而九无碍和九解脱则是进一步从实际的修观上断除三界内之思惑,因此而证得解脱道。 以上三类声闻智皆以析法入空为特色,代表了三藏教之智。以下两类智虽是支佛及菩萨智,但其入空的方法也是析法。5第五类为支佛智。智者大师认为,辟支佛所修行的是别相观,即观十二因缘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因果。

14、无明与行两支为过去之因,导致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的存在。而这五支即为现在之果,从此而产生爱、取、有三支。此三支为现在之因,因此而有生、老死这两支未来之果。辟支佛因修此别相观,而得以除去断除三界见、思惑之后所残留下来的习气。故智者将此智列为一类:“支佛别相观,能侵习,故为一。” 20 辟支佛智有总相和别相之分。总相智指对十二因缘之共通于一切有为法的领悟,如无常、无我等相。别相智指辟支佛人因分别十二支缘起(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而对十二因缘之个别特性的领悟。6第六类为六度智。这是行布施

15、、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行之菩萨所有的智慧。智者大师认为,行六度的菩萨侧重于实际的修行:“六度缘理智弱,缘事智强”,故其对真理的认知是从事上入手。所谓缘事就是体认到苦是实有的:苦有其因,苦有其果。若要从苦因、苦果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行六度万行。另外,智者所说的缘理是指从理上入手来体认真理。即进一步认识到苦的实质是空的:苦无因,亦无果。显然,六度菩萨还未能把握诸法当体即空之理,尚未彻底断惑。 21 7第七类为体法声闻智,乃是通教声闻人所有的观空智慧。其对空之观察是体认到诸法之本性实空,这与三藏教声闻人对空的观察方法有别,因后者是认为诸法实有,只有在将之拆散分析之后才归于空无。 22

16、智者称前一种方法是“体法”,后一种方法为“析法”。由于藏教之智以“析法”为特色,而通教之智则以“体法”为其特色,故通教三乘皆能体法入空。尽管如此,三乘人之体法仍有高下之区别。既然“体法”不属于声闻之智,对通教声闻乘来说,这就只能算是方便法门而已。然而,因其对空的认识较“析法”进了一步,故通教声闻人之“体法”智仍然要胜于内凡、外凡之声闻智。智者大师称:“通教方便声闻体法智胜,故为一。” 23这一后四类忍(即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印证色、无色界之四谛。此八忍断除三界内之见惑。见惑既断,四谛观照分明,则为八智,是为解脱道。八智指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 19 九无碍指念念修观,断惑不为惑所碍也。所断之惑乃三界九地(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四地;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合共九地)每地各有之九品思惑也,于一一地修此无碍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