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4240649 上传时间:2021-06-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高考作文新高考全国卷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五)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方向人文底蕴:

2、人文情怀 审美情趣科学精神:批判质疑健康生活:珍爱生命 健全人格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是毛泽东论“体育之效”的有关文字,言说身体,有目、耳等“点”的变化,也有“面”的“强弱之变”之类。概而言之,是说“体育(锻炼)”对身体会产生影响,而且会有向强和向弱两个维度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写作必须在“体育(锻炼)”于“身体”的关系上展开,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围绕从中得到的“启示”言说。2.价值判断的限制。基于体育之研究问世的时代背景,对“体育(锻炼)”的功能、价值、意义等,都应该从正面积极肯定,躬自践行,并倡导大众加入到“体育(锻炼)”中,从而强身健体,改变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外国人的“东亚病夫”

3、的陋见。3.具体行文的限制。“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和“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也不是一回事。前者意味着要始终围绕着“体育”展开,所谓“扭住了说”;当然也可以适度“外联”运用同质的或反向的材料。这,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之后就丢开材料,着力去论证所提炼观点的正确性、意义、价值,材料的作用仅止于提炼观点的作文是大相径庭的。开放性1.思维的开放。材料是关于体育的,主旨是说“变化”的。既然是“变化”,就有“变好”和“变坏”的可能。你可以说体育运动的正向功能,也可以说过度体育运动对身体的伤害,关键是要将体育锻炼的表象与强弱关系的本质结合起来展开论证,才能由表及里,由象

4、显性,把握问题本质。2.立意的多元。在立意过程中,考生应该从体育锻炼的功效出发,进一步论证体育锻炼与强弱之间的观点,最终讨论事物强弱变化的普遍规律。可论证弱者通过锻炼最终变强的道理,也可以论证强者滥用其强最终复归弱小的道理,也可以论证强弱之间的变化最终决定于炼与不炼的道理。只要逻辑自洽,自圆其说,都是上乘的立意。3.文体的开放。虽然“要求”中说“明确文体”,但是和大家习见的“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规定下的写作多是时评类,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正如题目后面要求所示:“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既然要写“感悟与思考”,自然是选择议论文体最为明智。当然,对于这个

5、具体的材料而言,如果能通过记叙文的方式得到“启示”也无伤大雅。解题这道题诞生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大背景下,应该说在很多关注高考、研究高考的语文老师的意料之中。我在公众号“时师语文在线”6月4日推送的“时师2021年高考作文主题猜想之四(也就做了四个“猜想”):五育并举”中,就是以体育为例设置的一些作文训练题。所以说,这道高考作文题还是以求“稳”为主,并未超出大部分高考师生的复习范围。虽然并非“出人意料”,但是想要在短时间之内写出一篇考场佳作来,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在材料中设置了许多隐含的写作任务要求。首先材料立足于“体育之效”,阐述体育(锻炼)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阐发体育对

6、人生的意义,引导全社会重视体育,关注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引导青年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进而健全人格,淬炼意志。其次材料中“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是个关键句,随后的“目不明”而“明”、“耳不聪”而“聪”,(身体)“至强”而“至弱”、“弱”而“强”都是对“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的具体申说。此为“因”,也可以说是“前提”;有了这样的“因”(“前提”),得出下面的“结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如果考生不仔细思考材料的逻辑结构,很可能会偏离写作任务,最终造成偏题、跑题的后果。再次,考生要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高分作文

7、,除了分析材料的论说逻辑,同时还要关注材料的文化背景。联系体育之研究一文问世的背景看,这个“结论”非常有时代意义:当时的中国为帝国主义列强环伺,旧中国积贫积弱,国人被视为“东亚病夫”。一代伟人、刚刚二十出头的毛泽东高屋建瓴、目光如炬,撰此宏文,提升民族自信,振奋国人精神。表现出超越同侪的远见卓识。如果不思考材料的文化背景并与当代社会进行对比,则很难挖掘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与当代思考。考生在审题时还需特别注意的是,单题目中“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之类任务指令,即是把文体更多地引向了议论类。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诞生以来所伴生的“文体窄化”现象。所以,“要求”中出现的是“明确文体”,而不是习见的

8、“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因此,“明确文体”主要就是让你把文体确定为议论文类,进而充分体现文体特征。当然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以书信、演讲稿、辩论词、倡议书之类的方式下笔成文,但是,考生需要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在写作过程中把握“其表,议论文其里”的原则。当然就这个具体作文材料而论,如果能以绾结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你对材料的认知,似乎也不无不可,甚至还可以出彩,但是选取记叙文体对于考生的要求其实更高,需要考生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在立意上,考生需要在发散思维的同时做到精准立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意味着你的一篇文章里,只能是一个角度,一个立意,不能多个角度、多个立意;虽然审题时你的思

9、维可以张开。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发散锁定”。我们的思考应该从体育之效用出发,但是我们的思考不应该局限于“体育”,而应该从“体育”出发结合材料,拓展到事物强弱关系的发展变化之上并把握其本质规律。但是,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思考不能离开“体育”,因为,“体育”是我们思考的基点,也是圆点。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道题既不是典型的自2015年开始亮相高考卷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也不是我们非常熟谙的传统的材料作文题,可以说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题型。有人按照传统的材料作文命题来审读这道作文题,也有人按照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来看待这道作文题,恐怕都有偏颇之处,这也许就是这个“介于”性质的作文命题的

10、特质。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勤自锻炼,终能转弱为强。2.滥用其强,强者终归复弱。3.“炼”,是打开强者世界的一把钥匙。偏题立意:1.要加强体育锻炼。(目的性不明确。)2.强弱是可以转变的。(脱离体育基点。)3.变化时时都在发生。(不是材料的落脚点。)下水文(一)体育之功效时鹏寿最近,一门传统的科目在教育界又开始火了起来。这个科目就是体育。从2019年开始,无论是国务院明确提出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要求,还是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亦或是“体育入高考”在上被热议都在表明:体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其实不少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早在上世纪初,开国领袖毛泽东就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

11、一文,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认识超越时代;蔡元培先生以人体为喻,提出要五育并重融合发展;南开校长张伯苓对体育非常重视,足球比赛他甚至亲自去开球;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认为“好的教育就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其中“终身运动者”列在首位。为什么这么多有识之士都看重体育的重要性呢?这是因为体育不仅仅在形塑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在雕刻我们的灵魂。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言: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可见,体育之效用绝不止于体育,其还是由弱变强的关键法门,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要勤

12、加练习,弱者终究逆袭为强者,但是如果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滥用其强,终有一天强者的能量也会被耗尽,落得一个“其亡也忽焉”的下场。因此,体育之效用不仅仅是在“野蛮其体魄”,更在于“文明其精神”,而精神文明的本质,便是培养健全之人格、顽强之意志、公平竞赛之精神,归根结底,便是励强。体育关乎健全之人格。体育锻炼让人健康,一个生理健康的人,心理会较身体残疾的人更阳光,更包容。“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关乎顽强之意志。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为,需要坚持不懈,需要吃苦耐劳。体育关乎公平竞赛之精神。它要教会世人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争取“赢”,还要教会世人即使“输”也要“输”得体面且有尊严

13、。最重要的是,体育倡导的是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殷切希望。只要具备这样的精神,便掌握了事物强弱变化的运行法门,使强者不以其强而自喜,继续苦练日盈其强,亦使弱者不以其弱而自卑,奋力向前由弱转强,最终在成就健康人生,树立国民形象,提振民族精神诸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想,这才是主席倡导体育之初意,也是实行体育教育之初衷。下水文(二)弱者奋斗以自强,强者谦和以守强张学增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强不自喜,弱不自悲,强弱可转化。诚哉斯言,弱者应以奋斗姿态以自强,强者应以谦和姿态以守强。然而,有些年青人在“内卷

14、”日趋严重的社会生活中,索性选择了“躺平”:既然我卷不出什么名堂,那么我就放弃梦想;既然成为强者如此艰难,那么我索性自甘其弱。究其原因,是他们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忘却了年青人应该像早上八九点钟的朝气蓬勃的太阳。只有站起来,才会发现路在脚下;只有不懈奋斗,才能由弱变强。13岁少年张家城,幼时因意外失去了右臂,可谓“生而弱”;但这没有让他放弃追逐篮球梦。只要是可以打球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勤奋练习的身影。在篮球对抗赛中,他丝毫不显怯懦,用娴熟的技术突破、过人、上篮,最后精准投球,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用奋斗照亮人生,不甘做生活弱者,生动诠释了“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向世人展示了

15、心底有梦,眼中有光,不懈奋斗,弱亦变强的少年形象。弱者勤自锻炼,久之会变而为强;反之,强者自恃自喜,至强也会转而为弱。大唐盛世,何其雄壮,“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尽显强者气度。然而统治者不能居安思危,而是耽于享乐,肆意开边,终致“安史之乱”爆发,国运反转,由强变弱,落得个“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的结局。可见,即使是至强者,滥用其强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究其原因:一是不能善始善终,把治国的方针政策、为人处事的态度一以贯之执行下去;二是没有共情力、同理心。结果导致了魏征所说的“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强者不自喜,谦和以守强,如此才能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健康峰会上庄严宣布:中国已向全球供应3亿剂疫苗,接下来还将尽己所能对外提供更多疫苗。在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大国更应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谦和负责的态度展现强者风范、大国担当!如此才能自持以守强。征途漫漫,充满变数,强弱之辨,惟在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来砥砺自我,以“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来奉献国家,在奋斗中自强,在谦和中守强,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青春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