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备考金卷-语文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84216963 上传时间:2021-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备考金卷-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备考金卷-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备考金卷-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备考金卷-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备考金卷-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备考金卷-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备考金卷-语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名师备考卷语 文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

2、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

3、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馈赠了人类居所与养分。

4、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

5、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

6、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

7、,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

8、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

9、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对人的爱是有所区别的。B.“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错误,由材料二第1段“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可以看出,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

10、绝非必要。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错误,由材料三最后一段“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可以看出,选项对人类之于自然的角色的判断是错误的。人类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于文无据。故选C。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生杀予夺的权

11、力,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可以看出,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和材料二的“生命共同体”的观点是一致的。故选B。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我们连同

12、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材料的观点,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力。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不符。故选D。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

13、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出现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角度”就是用事理去证明“角度不同则观感也不同”道理,其目的在于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全面地了解该事物。谈意义(作用)是常用的论证角度。意义分为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积极意义有正面强调的作用,消极意义有反面烘托的作用。材料二采取总分总的结构,首句: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

14、同体,即中心论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说明立足点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的科学事实,从正面论述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即地球正因有了生命才能成为地球,生命正因有地球才得以生存;材料三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这是从反面论述了人类不能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以为是主宰和统治者,而导致环境危机出现。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论证角度出发,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

15、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分)【参考答案】了解自然。加深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并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保护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杀伐以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需要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意识,切忌撇开文本,泛泛而谈。材料一讲述了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尽物之性”,启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材料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

16、,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启示我们要了解自然,善待地球,善待生命,保护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材料三指出“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最终必会祸及自身,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追赶队伍的小兵王羽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一片寂静。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趴在皑皑积雪上的战士们慢慢爬到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