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100大文明傲视世界 组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411684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4.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100大文明傲视世界 组图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100大文明傲视世界 组图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100大文明傲视世界 组图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100大文明傲视世界 组图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100大文明傲视世界 组图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100大文明傲视世界 组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100大文明傲视世界 组图(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100 大文明傲视世界 组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官僚由民间考选产生,其完备形态便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此制被称之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先导。”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作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论坛”,提出新论断“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令听众耳目一新。隋唐至明清实行 1300 余年的“科举制度”,使朝廷与平民对接,较之“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度是一大进步。明末百余年间,进士及第者来自三代无功名家庭的,多达六成,这比世袭贵族政治无疑更优越。“科举制最重要的功能,是促成一个不靠出身而以考试入流的官僚阶层取代世袭的封建贵族阶层。”科举制也有其限

2、定性,比如有考试能力的多是有田土、遗产、坐收地租者,家道贫寒、苦读登仕者是少数。其流弊在于助长了读书做官、升官即得荣华富贵的社会风尚,以及引导士人以经史为唯一学问,使科学技术等实际知识不入社会文化主流。明清两代科举极盛,而八股取士等积弊渐深,至清末,科举内容及考试方法也更加迂腐。顺应朝野“废科举”呼声,清政府于 1906 年停止了各级科举考试。清末废科举的建设性目标是兴办西式学堂,而西式学堂实为西方文官制的养成所。“清末力主废科举的人士多不知晓,西方文官制是仿效中国科举制的产物。”最早将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的,是 13 世纪来中国的马可波罗。1570 年到 1870 年的 300 年间,用外文

3、出版、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达 120 余种,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都对科举制的公平与平等表示折服。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称科举制是“中国赠予西方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对欧美的制度文化影响深远。1835 年,长期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指出:如果哪一天,我们全英国也能采用这种方法选拔官员,那么对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社会产生的正面作用和影响,将要大于火药和指南针。在中国科举制影响下,英国于 1870 年颁布法令确立文官考试制度,成为欧洲楷模。自马可波罗以后的西方人士关注科举制,是因为同欧洲中世纪以来实行的“恩赐官职制”相比,“科举”(英文译公务员考试)有明显的优越性。今人应当让公平、公正、公开的选

4、官制度精义重现辉光;今日参考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以建立公务员考试制度时,切不可数典忘祖,一定要认真总结并弘扬中华文化固有的选贤与能、政权向庶民开放的传统,抑制以恩荫授权的世袭制流弊。科举制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 1905 年后中国再无状元历史上,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而殿试第一名才称之为状元。所以,严格来说,今天的状元,与历史上的状元已非同一概念。事实上,翻阅北京教育史你便知道,1905 年起“状元”便已被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自隋朝实行以来,科举制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啥时候废除的呢?光绪 31 年,即 1905 年清政府宣布,从第二年起,所有乡、会试

5、一律停止。于是,存在于中国1300 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连同“状元”一起,被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从这个意思上说,1905 年之后,中国历史上便再没有状元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话说 1904 年,具体日子是 7 月 4 日,这天的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 273 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殿试。上午 10 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六百余字。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 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这次殿试,产生了历史上

6、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那么,最后一次科考的考题如何呢?来看一下。考题分三场,题十三道,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场 史论五篇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第二场 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 盖东西各国所同,

7、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

8、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第三场 四书五经义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事实上,近代以来的几十年时间里,清政府曾多次改革科举,比如废除八股文,加试一些新的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想与近代教育衔接起来,但事与愿违,效果并不明显。1905 年,张之洞、袁世凯等六名地方督抚联名上奏,奏折言,“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威迫情形,更甚往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绝无大兴之望”,指出“强邻环伺”,形式严峻,要求废除科举,于

9、是清政府宣布,从第二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实际上正式宣布了科举制度被废止。与此同时,作为科举附庸的旧式传统教育也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经历了自然消亡或脱胎换骨的演变过程,到了清末,北京近代学校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我们说,近代学校体系的建立有一个标志吧,是什么呢?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教育从“旧式”迈向“新式”1904 年 1 月 13 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等,统称奏定学堂章程。时为癸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史称“癸卯学制”。该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

10、。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 4 年、初等小学堂 5 年和高等小学堂 4 年。蒙养院是幼儿教育机构,招收 3 至 7 岁的幼儿,将其纳入学制系统标志我国学前幼儿教育已进入到国家规划发展的新阶段。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 5 年,属普及教育性质,宗旨是“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高等小学堂 4 年,宗旨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 5 年。属普通教育性

11、质,兼有升学和就业两重任务。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第三阶段为高等阶段,设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根据大学堂分科的需要,分为 3 类:第 1 类为升入大学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做准备;第 2 类为升入大学格致、工科、农科做准备;第 3 类为升入大学医科做准备。大学堂亦称分科大学,“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分 8 科,下设若干门。学制上,除政法科及医科之医学门修业 4 年外,余均为 3 年。大学堂还设有通儒院,“为研究各科学精深义蕴,以备著书制器之所”,以 5 年为限。伴随癸卯学制的颁布与科举制度的

12、废除,中国的教育体制也便从“旧式”迈向了“新式”。中国古代发明 100 种 1、鼓:传说公元前 3500 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 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 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 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 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 年蒲塞尔为“仙后” 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 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 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2、二进制:相传在公元前 3000 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 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 ,它是我国最古老的

13、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 3000 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 。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 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3、绳索:公元前 2800 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 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

14、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 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 2 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 5512 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 13227 公斤的拉力。4、指南针:相传公元前 2700 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使用指南针。公元前 3 世纪的韩非子中说,战国时代已有人用“ 司南” (指南针)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1090 年,中国和阿拉伯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作导航工具。欧洲在 11 世纪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针制成指南针。1250 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

15、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16 世纪时把指南针镶在带平架上,在船上发挥作用。19 世纪铁船用指南针要装上一片弗林德斯顿铁,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20 世纪制成的船和飞机用陀螺罗盘仪指南针。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双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 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1910 年在“德拉威” 号船上试验成功,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总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后来传遍全世界为全球航海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5、养鱼法:公元前 2500 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

16、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 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 10 万吨。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 2400 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7、十进计数制:中国人于公元前 14 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 976 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 14 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 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 天” 的实例。8、印刷术:公元前 1324 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种传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资料信息传播出去。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衔。印章本来是官衔的标职,到公元前 1324 年,又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