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5章环境与发展 2022新高考一轮复习学案(考点总结精讲及配套习题)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84103044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5章环境与发展 2022新高考一轮复习学案(考点总结精讲及配套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5章环境与发展 2022新高考一轮复习学案(考点总结精讲及配套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5章环境与发展 2022新高考一轮复习学案(考点总结精讲及配套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5章环境与发展 2022新高考一轮复习学案(考点总结精讲及配套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5章环境与发展 2022新高考一轮复习学案(考点总结精讲及配套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5章环境与发展 2022新高考一轮复习学案(考点总结精讲及配套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5章环境与发展 2022新高考一轮复习学案(考点总结精讲及配套习题)(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第二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19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标内容要求1.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结合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原因。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知识体系导图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

2、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3)不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类型产生原因自然资源枯竭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2.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问题的关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的

3、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自然资源枯竭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1)区域性环境问题聚落国家(2)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内涵(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

4、区之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行动消除贫困a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b从公平性原则看,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发展绿色经济a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b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提倡可持续消费从日常生活出发,转变消费习惯,崇尚绿色消费。(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

5、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既有生态破坏,也有环境污染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但并不是说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1)发展目标: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2)增长方式:传统发展观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可持续发展观是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3)消费模式:传统发展观提倡高消费;可持续发展观提倡适度消费。(4)时空尺度:传统发展观考虑当代人的最大需求,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观强

6、调代际公平,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考点一环境问题及成因(2020山东等级考)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 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木材进口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获取信息】阅读文字材料可知“农地杨树化”现象的相关信息。【尝试解答】D解析:由上

7、述信息可知,加大开荒力度,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诱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该地区种植杨树是想减少劳动投入外出务工,并不是因为木材需求量大和粮食需求量大;鼓励农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既能保障农作物种植面积,又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减少劳动投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具体表现自然原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人为原因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

8、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防治措施环境问题原因典型事例措施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土地资源短缺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我国人均耕地较少能源短缺利用率低、资源

9、分布不均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泰晤士河的悲剧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大城市周边地区的

10、垃圾“围城”现象噪声污染,交通、工厂噪声等城市噪声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石油泄漏(2021长沙模拟)2020年召开的省级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广东、新疆等地的省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直面问题,剖析矛盾,找准症结,明确思路,给出方案,明确了今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努力方向。 下表是我国四省区主要环境问题统计资料,越多表示该环境问题越严重。据此完成1、2题。省区环境问题广东新疆四川P1表中的环境问题应该分别为()A酸雨、寒潮、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B土地荒漠化、酸雨、寒潮、水土流失C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酸雨、寒潮D水土流失、寒潮、土地荒漠化、酸雨2P

11、省区最有可能是()A云南 B湖南 C山西 D吉林1D2.C解析:第1题,从选项得知四种存在的环境问题。然后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可知,广东省的酸雨问题突出,新疆荒漠化问题突出,四川的水土流失、酸雨问题较严重,故B选项正确。第2题,P省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寒潮,综合选项中的各省份,山西省符合题意。【备选题】(2020滨州模拟)耕地占补平衡是指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这项制度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下图为我国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年限(即可平衡年限)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1

12、3题。1据图可知()A北方地区现有耕地利用率较低B南方地区后备土地资源明显不足C西北地区现有耕地资源较为丰富D青藏地区后备土地可大面积开垦2与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困难,主要因为()A生态环境脆弱 B城市土地利用率低C土地面积狭小 D距海近土地质量低3上海为实现土地占补平衡宜采取的措施是()A生态退耕 B土地复垦C跨区补偿 D填海造陆1B2.C3.C解析:第1题,可平衡年限越长,耕地后备资源越充足。读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可平衡年限短,后备土地资源明显不足,故B正确;北方地区人口密集,现有耕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现有耕地资源较少;青藏地区海拔高,自然环境脆弱,后备土地不

13、适合开垦,故A、C、D错误。第2题,上海土地面积狭小,经济发达,城市土地利用率高,后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困难,C正确,B错误;生态环境并不脆弱,A错误;距海近,地势平坦,土地质量高,D错误。第3题,上海耕地面积小,生态退耕的作用小,A错误;土地利用率高,可复垦面积小,B错误;可跨区补偿,C正确;填海造陆后的土地,盐碱化较严重,不适合作为耕地,D错误。考点二可持续发展(2019全国卷)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

14、)、(2)题。(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肥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获取信息】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读工艺流程图可知,厨余垃圾是整个流程图的开端,属于原料。【尝试解答】(1)B(2)C解析:由信息可知,符合流程图顺序的是厨余垃圾通过分拣,提取生物油脂,生物油脂可生产工业油脂,剩下的有机渣,可产生沼气,剩下一些废渣。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区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同点提出背景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关注重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定位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共同点发展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