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市政道路工程 道路施工图说明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84101520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市政道路工程 道路施工图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市政道路工程 道路施工图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市政道路工程 道路施工图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市政道路工程 道路施工图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市政道路工程 道路施工图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市政道路工程 道路施工图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市政道路工程 道路施工图说明(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忠县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市政道路工程 DL-02第 32 页 共 30页 页施工图说明第一章 工程概况1.1项目区位及建设背景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幅员面积2187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总人口102万,是三峡工程移民大县,东北与万州相邻,西接垫江县,东南与石柱县毗邻,西南与丰都县接壤,北与梁平县为界。本项目为忠县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市政道路工程。本项目位于忠县县城南侧,长江以北,随着周边道路路网逐渐完善,商业地块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公路已不满足使用要求。本项目是既有公路改建,道路起点与国道348平交,终点与现状道路顺接。现状公路为双向两车道,两侧无完整人行道,无法满足居民出行

2、要求;同时,既有道路无完整市政管网,无法满足其需求,因此,本项目的实施迫在眉睫。本项目的建成将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同时将完善该区域的路网结构,为该区域的投资开发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进一步推动该区域的开发速度,促进该区早日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区域位置图1.2工程规模本项目为忠县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市政道路工程。道路起点与国道348平交,终点与现状道路顺接,道路总体呈东西向布置。实施范围桩号K0+10.630+K0+714.341,道路实施总长702.000m。设计车速为30Km/h,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双向四车道,具体分配为4.0m(人行道)+16m(车行道)+4.0m(人行道)24m。本次设计

3、道路全线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12786平方米,填方约3341立方米,挖方约40181平方米。1.3设计内容受重庆市通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对本项目的设计任务,本次设计阶段为施工图设计。本次设计包含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和道路附属设施配套工程。第二章 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2.1设计依据(1) 设计合同;(2) 忠县城区州屏、苏家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3) 现状1:500地形图;(4) 本项目初步设计图纸;(5) 本项目初步设计批复。2.2采用标准规范(6)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7)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

4、2)(2016年版)(8)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2016年版)(9)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94-2013)(10)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11)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1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17)(13)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2019年版)(14)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16)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17)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

5、0-2004)(18)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9)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10-2019)(20)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21) 人行交通信号灯设置规范GAT851-2009(22) 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23)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2016年6月1日起实施)(24)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89-2012)(25) 20kV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2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2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

6、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28) LED城市道路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 T31832-2015)(2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30)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31) 国家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32)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版)2.3主要技术标准及采用的设计指标设计采用值技术指标值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城市次干道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年)沥青路面15年沥青路面15年计算行车速度(km/h)3050/40/30标准路幅(m)4.0m(人行道)+16m(车行道)+4.0m(人行道)24m-路线长度(m

7、)702.000-圆曲线最小半径(m)8440(极限值)平曲线最小长度(m)375.709480圆曲线最小长度(m)84.625最大纵坡(%)6.77最小纵坡(%)0.30.3最小坡长(m)21085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凸曲线1000400凹曲线1300400竖曲线最小长度(m)57.379725(极限值)停车视距(m)3030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城-B级;人群荷载:3.5KN/;路面设计轴载:BZZ-100。-抗震设防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注:本表采用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2.4本阶段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1、补充人行道结构层原材料

8、技术要求及施工工艺要求。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已补充人行道结构层原材料技术要求及施工工艺要求,详见道路说明P16中4.8.2人行道板。2、人行道栏杆无基础持力层要求。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已补充人行道结构层原材料技术要求及施工要求,详见道路说明P16中4.8.3人行道板。 3、补充加宽渐变设计。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已补充加宽渐变设计,详见DL-27。4、抗滑薄层无原材料技术要求。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已补充抗滑薄层无原材料技术要求,详见道路说明P26中4.11.3抗滑薄层技术要求。 5、补充高边坡设计说明。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已补充高边坡设计说明,详见P16中4.6.1挖方路基,高边坡专项方案已对高

9、边坡进行专项设计及说明。 第三章 建设条件3.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出现裂缝,车辙,路幅宽度较窄,道路两侧无完整人行道。现状道路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故该道路须改造。道路起点与国道348平交,道路终点与现状道路顺接。为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现状路基路面破碎后再生。经过现场实地踏勘走访,现状道路为公路,无现状人行道,道路沿线存在既有2孔通信光纤电缆、排水管线及电力管线。3.2气象、水文3.2.1气象忠县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年均蒸发量950.40毫米,年均气压978.60百帕毫巴,无霜期311天。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集中,光照偏少云雾多,春来较早多夜雨,

10、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季凉爽多绵雨,冬无严寒少霜雪。无霜期长,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早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局部大风、冰雹;初夏常有连阴雨;盛夏多伏旱,常有酷暑;秋季多绵雨;冬季少雪无严寒,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3.2.2水文拟建场地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区内无泉井点出露,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雨季雨水由高往低处排出评估区,部分地表水渗入地表土体内部。3.3工程地质条件3.3.1地形地貌勘察区沿线属构造侵蚀丘陵斜坡地貌,区内地形起伏相对较大,以丘陵、沟谷为主要特征,地形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地势较高,多为丘陵山地,西北部较低,多为沟谷。沿线地面高程234290m,相对高差56m左右。山形多呈条

11、带脊背状,地势起伏总体较大,自然坡度一般为230,局部较陡。沿线多处存在修建原道路S103形成的挖填方边坡,其中最大挖方岩质边坡为8.62m,最大填方土质边坡为5.66m,根据现场勘察未发现变形破坏现象。勘察区地形地貌条件较复杂。3.3.2地层岩性场区范围内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pl)和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其岩土分层特征由上至下分述:3.3.2.1第四系全新统(Q4):1素填土(Q4ml):由紫红色粉质粘土,厚约的混泥土夹含量约的砂、泥岩碎块石组成,碎块石粒径不等,稍湿,结构松散,厚度不均匀,为0.60m(ZK57)-12.20

12、m(ZK55)左右,堆填时间大于5年。于场地广泛分布。2残破积层(Q4el+pl)粉质粘土:棕色,呈可塑状,手捻有砂感,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据钻探揭露,该层分布于场地斜坡及平缓耕地地段,分布厚度0.80m(ZK53)8.80m(ZK7)左右。3.3.2.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灰黑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粘土矿物,强风化泥岩岩芯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及散粒状,少数呈短柱状手可捏碎,质软。中等风化泥岩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一般节长5-12cm。在拟建场区均有分布。局部砂质含量较重,为砂质泥岩。砂岩:灰白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主要矿

13、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强风化砂岩岩芯较破碎,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质较软,易击即碎。中等风化砂岩岩芯较完整,锤击声响,岩芯多呈柱状,一般节长4-41cm,最大节长68cm。在该拟建场区内均有分布。局部泥质含量较重,为泥质砂岩。3.3.3地质构造及岩石破碎程度拟建场地位于忠县背斜南东翼,如图2所示,岩层呈单斜状产出,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构造简单。岩层产状13073。经地质调查,场地附近无断层通过,发育有构造裂隙两组。LX1:26368,裂隙呈闭合状,裂面较平直,无充填,裂隙发育间距为1.04.0m不等,延伸长约5.08.0m,结构面结合较差,属硬性结构面;LX2:5565,裂隙呈闭合状,裂面平直,无

14、充填裂隙发育间距一般为1.03.0m,延伸长约26m,结构面结合较差,属硬性结构面。图2 构造刚要图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A.0.3表及野外鉴别,场地范围内岩体结构面主要为岩层面及裂隙面,裂隙组数为3组(含层面),裂隙结合程度很较差,为硬性结构面,层面结合程度一般,为硬性结构面。3.3.4水文地质条件3.3.4.1地表水及地下水1)地表水勘察区范围内未见泉水出露,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2)地下水类型拟建场地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地表径流途径较发育,有利于雨水排泄。地层岩性及地形地貌决定地下水赋存条件。场区构造条件简单,基岩以砂泥岩为主,地下水主要赋存在低洼地带的基岩裂隙和松散土层中,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中,广泛分布于拟建场地内,埋深深浅不一,仅在地势低洼处以浸润带或间歇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多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水量小,动态幅度大,水质成分由含水介质的性质决定。.基岩裂隙水:全区均有分布,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