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4101426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 法家拂士()曾益() 百里奚()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空乏其身 (2)行拂乱其所为 (3)人恒过 (4)而后作 (5)征于色 (6)而后喻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意思: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意思: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同“”,意思: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5.填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 ;

2、, , ;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举于市举一反三 举重若轻一举

3、两得B.人恒过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言过其实C.衡于虑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处心积虑D.征于色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喜形于色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征于色求二石兽于水中B.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C.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出淤泥而不染D.征于色 天山共色8.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0.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11.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一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

4、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注 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翟(d):春秋时期的国家。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抟(tun)饭:捏成团

5、的饭。虞:考虑,防范。从:同“纵”。罄(qng):用尽,消耗殆尽。干戈不戢(j):战事终年不休。殒(yn):死亡。【课外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

6、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节选自新序)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饿其体肤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宋昭公出亡 (4)卒得反国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14.甲文论证了“”的道理;乙文中“宋昭公亡而能悟”,说明了甲文中“”的道理。乙文中宋昭公认为“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15.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概括其中的两点。(4分

7、)(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16.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是以尧发于诸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于我如浮云C.管夷吾举于士D.相与步于中庭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行发于身,不可掩也。18.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2分)答案1.qunyugbzngx2.(1)财资缺乏。(

8、2)违背。(3)犯错误。(4)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5)征验、表现。(6)了解、明白。3.(1)衡横梗塞、不顺。(2)曾增增加。(3)拂弼辅佐。4.D5.(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解析 DA项,“举”分别解释为“选拔、任用”“提出”“往上托”“举动”;B项,“过”分别解释为“犯错误”“经过”“错误”“超过”;C项,“虑”分别解释为“思虑”“忧虑”“考虑”“考虑”;D项,“色”全部解释为“脸色”。7.解析 AA项,在。B项,集市;买。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项,脸色

9、;颜色。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0.示例:“生于忧患”的意思是说,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如陈胜、吴广出身低微,在前去戍守渔阳途中遭遇大雨,困于大泽乡,在逃亡被抓是死、起义失败也是死的境遇中,选择了为国事而死,最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如果不是“苦秦久矣”,如果不是身处绝境,就没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11.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事件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来分析。答案 示例:材料一中赵襄子一天攻打下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

10、德行,很快也会灭亡,后来赵氏得以昌盛,是“生于忧患”的体现。材料二中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参考译文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攻打翟国,取得胜利,攻下了老人、中人两座城池,(前线)派使者来见襄子,襄子正在吃饭,(听到这个消息)面露愁色。身边的侍臣说:“一天就攻下了两座城池,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君主为什么反而面有忧色呢?”襄子说:“如今我赵氏的德行,没有得到丰厚的蓄积,一天就攻下两座城池,灭亡将要轮到我吗?”孔子听到后说:“赵氏将要昌盛了啊!”忧虑是昌盛的原因,而高兴是灭亡的原因。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依仗国家富强,不考虑后患

11、。(他)驱使天下(百姓)放纵自己的奢欲,搜刮全天下的财物尽情挥霍,挑选全国的美女,到远处探寻珍宝。宫殿花园装饰得那么华丽,楼台亭榭修建得那么隆盛,徭役无穷无尽,战事终年不休。于是曾一度统治四海的国君,竟死在平民的手中,其子孙也被斩尽杀绝,被天下人耻笑,不令人痛心吗!12.(1)使饥饿。(2)同“弼”,辅佐。(3)逃亡,流亡。(4)同“返”,返回。13.(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14.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空,甲文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第二空,乙文中“宋昭公亡而能悟”的意思是宋昭公逃亡后能够醒悟,也就是宋昭公犯错之后开始反思原因,与甲文“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一致的。第三空,根据乙文中“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一句,可知宋昭公亡国的原因是“谄谀者众”。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谄谀者众15.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强调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乙文中“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