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学案 (1)西南师大版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4101414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学案 (1)西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学案 (1)西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学案 (1)西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学案 (1)西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学案 (1)西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学案 (1)西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学案 (1)西南师大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均数教学设计资阳市雁江区第七小学 谭茜茜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8788页例12;89页课堂活动1,2题;90页课堂活动2;练习二十四第1,2题。2、 教学目标1、 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平均数意义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平均数的道理和实际意义。2、 理解并掌握平均数,初步能用平均数进行数值处理。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4、初步渗透统计思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3、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难点: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 教学策略:设问发现、独立与合作学习、演示、PPT和交互式白板应用5、 教学准备:课件6、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情境:演讲比赛。教师告知:学校举行“爱祖国”演讲比赛,有6位参赛选手,为了公平起见,邀请了五位评委老师,满分为10分。(二)新知探究1、引出概念。师:第1位参赛选手登场演讲后评委们亮分:9,9,9,9,9。师问:最终得分应该为几分?学生有认为45分(用总分表示),也有认为应该为9分(每个评委都打了9分,这就是这位参赛选手的真实水平离10分差一点点)。教师引导可用9分表示。师:第2位参赛选手演讲完后评委亮分:9,7,9,6,9。师问:最终得分应该为几分?(1

3、)展现学生观点。一般就是9分、6分、7分、8分等情况,教师请学生说理由。:生1:9分:因为有三位评委打了9分。生2:6分:最低是6分,说明这个学生的水平就可能只有6分。生3:7分:因为7分不高不低,是中间数。生4:8分:因为五个分数加起来是40,405=8分,8分是平均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完整的算式)(2)组织学生讨论,哪个分数更合理?(3)反馈分析。.讨论后,很多学生会倾向于8分,教师质疑,引发思考。师:都认为要选8分,那么,其它几个分数为什么就不合理?生1:9分是最高分,选最高分不合适,太高了。生2:虽然有三位评委打9分,但不能代表所有评委的意见。生3:如果只听这三位评委的意见,那

4、另两位评委不是白来了吗?师:有道理,9分不合理。所以选6分肯定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是最低分,太低了。生4:而且打6分的只有一位评委,四位评委都白来了。师:你们的意思,在图上可以看得更清楚。 教师课件呈现条形统计图,一条代表分数的线依次停留在9分、6分上(图3、图4),让学生感受这两个分数的不合理。师:看来这个合理的分数应该在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那么,7分和8分都是符合要求的,为什么选8分而不是7分呢?(教师把课件中的分数线上移到7分那里,如图5,再引导学生观察)生1:因为7分离6分只差1分,但离9分却差2分,而且9分有3个。所以,用7分代表,浪费了5分,还是太低了。生2:7分只有一位评委打的,

5、用7分作代表,其他评委都有意见。师:那么,难道8分就好了?我发现根本没有一个评委打8分的呀?8分究竟有什么好的呢?(教师将课件中的红线上移到8分,引导学生再观察)生:第一个9分拿出1分来给7分,两个都是8分;还有两个9分,各拿出1分来给6分,三个分数也都变成了8分。所以用8分作代表,不浪费,也不缺出,正好。 教师再请其他学生复述,根据回答,在课件中演示这个过程(如图6),并将学生的意思通过板书呈现(如图7),同时得出“移多补少”的说法。师:用8分作代表,不多不少正好。除此之外,8分还有什么好的呢?生:8分跟每位评委的分数都有关系。(教师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尽管没人打8分,但8分来自于每一位

6、评委的分数,用8分作代表,是尊重了每一位评委的意见)(4)揭示概念。师:8分这个分数跟每位评委的分数都有关系,可以通过移多补少得来,反映的是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像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揭题,板书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觉得平均数有什么样的特点?生: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它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是某个数据的特征;平均数不一定是这一组数据里面的数;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5)小结方法。 根据图示和前面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求和均分,并对求和均分的原理作简单说明。(板书:一组数据的总和数据个数=平均数)2、尝试练习。 呈现另两位参赛选

7、手的得分(图8),要求学生求“最终得分”。(反馈时引导理解小杰最终得分的7分与评委五的7分数值相同,意义不同)呈现另外3位参赛选手的打分表,如图,请学生通过观察口答平均分(引导用移多补少的方法)。3、 强化理解呈现最后一位选手的打分表(发现其中一位评委没有打分,去了解情况原来是有急事先离开了),那最后一位选手的最后得分应该得几分呢?怎样打分才合理呢?师:如果评委五没有离开,他的评分对8号选手有影响吗?如果有有怎样的影响呢?(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生:一个数。师:瞧,前4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1变到5再变到9,平均数生:也跟着

8、发生了变化。小结: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平均数还有什么特点呢?4、生活中的平均数(3) 练习巩固师:下面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智勇大闯关第一关:陈宁同学的身高为120cm,他在平均水深为110cm的水塘中游泳,你认为下面的说法中,谁说得有道理?(1)陈宁同学身高大于平均水深,游泳无危险。(2)水塘有的地方水深可能超过120cm,游泳有危险。第二关:判一判A:王越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米,

9、他每次跳远成绩肯定都是2米。 B:期中考试,小东所在班级的数学平均分是98,小刚所在班级的平均分是96,小东数学成绩一定比小刚考得好。第三关:劝一劝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这不,前两天,老师从最新的健康报上查到这么一份资料。(师出示: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70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你准备怎么来安慰他呢?(小组内讨论发言)(四)全课小结师:看来平均数在生活中还挺有用的,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 同学们回想一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7、 板书设计 平均数 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移多补少 不真实存在 先合后分 一组数据的总和 数据个数=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9+7+9+6+9) 5 = 8(分) 善变 分数109876543210 评委一 评委二 评委三 评委四 评委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