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中考语文临考模块冲刺抢分训练:阅读与理解(五)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4101356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中考语文临考模块冲刺抢分训练:阅读与理解(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考语文临考模块冲刺抢分训练:阅读与理解(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考语文临考模块冲刺抢分训练:阅读与理解(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考语文临考模块冲刺抢分训练:阅读与理解(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内蒙古自治区中考语文临考模块冲刺抢分训练:阅读与理解(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中考语文临考模块冲刺抢分训练:阅读与理解(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中考语文临考模块冲刺抢分训练:阅读与理解(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自治区2021届中考语文临考模块冲刺抢分训练阅读与理解(五)说明:本试卷共四大题,19小题,全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中考对接点记叙类文章、议论类文章、说明类文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高频考点,中考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偶有以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复习重难点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主旨;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及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20分)壶 口 瀑 布梁衡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

2、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第二次我专选

3、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

4、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

5、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6、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时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3分)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

7、效果?试做分析。(4分)(1)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2)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3.说说你对“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一句的理解。(3分)4.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6分)5.从奔流的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有益启示?(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69题。(16分)童年的甜蜜回忆糖塑糖塑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唐宋时期,人们以模型制作乳糖狮子,糖塑艺术发展迅

8、速。至明代时,人们将糖塑用于宴席或祭祀礼仪中,有“享糖”或“兽糖”之称。清代时,糖人已较为普遍,吹糖人已成为街头巷尾常见的风俗活动。据汉口竹枝词中描绘:“放学归来日未曛,滚钱抛鞬闹成群。阿娘膝下频需索,吹了糖人捏面人。”糖塑的制作颇为讲究,蕴藏着无穷的智慧。【甲】在制作工具上,最初走街串巷的糖塑艺人用扁担挑着制糖工具。扁担的一头挑着插糖人的木质架子和其他小工具,另一头挑着用于熬糖的炉具。炉具极有讲究,因糖塑艺人往往挑着扁担走街串巷,所以炉具一定要小巧,便于携带。【乙】画糖人的艺人往往还带着一把盛糖的勺子、一块案板,以及将糖人与案板分离的糖起子,作画的案板多为天然的大理石板或者汉白玉石板。除此之

9、外,吹糖人的艺人还需要准备各类模具,以便吹出造型各异的糖人。【丙】熬糖的火候也有微妙的区分。以往用于吹糖人和捏糖人的糖,多用锯末作燃料熬制,因为微燃的锯末既能保持恒温使糖较软而不至于凝固,又能防止糖被熬糊;而用于画糖人的糖稀,多用煤油、木柴或煤等易购买又便携的燃料,便于掌握火苗大小,保障熬糖的火候;到现代,熬糖多以便携的电炉具为主。【丁】糖塑艺人经过长期的练习,谙熟糖塑的技法,通过吹、拉、扯、剪、画等技巧,在极短时间内便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糖人。捏糖人也称为“塑糖人”,捏糖人需灵活运用色彩搭配,精通塑型技巧,因此要求糖塑艺人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捏糖时,双手要快速地将温度很高的糖一片片捏塑成型,并

10、将其搭配组合,才能塑造出一尊精美的糖塑。吹糖人也讲究方法。先用麦芽糖与冰糖融化为糖稀,经过反复拉扯,再向糖稀内吹气,糖稀逐渐膨胀,同时用双手灵活地捏塑糖稀,不一会儿,一个灵动活泼的糖人便呈现出来。画糖人也称为“糖画”,画糖人的技法较多,如勾线、提拉、抹片、组装等,其中勾线是最基本的技法。李氏糖人在绘制糖人时就巧妙地结合了多种技法。在画糖人前要将糖熬到可以拉丝的程度,然后用勺子盛少许糖稀,作糖画时拿勺子的手要稳,随着手腕的抖动将糖稀缓缓淋在光滑的石面上,极短时间内,一幅栩栩如生的糖画就跃然于石板之上。糖塑不光是以糖为原料制成的小玩意儿,其中也注入了糖塑艺人的灵魂,烙印着生活与文化的背景。保护传统

11、民间艺术的核心在于保护技艺的传承者和活态的文化生存空间,“见物”的同时要“见人”“见生活”,传统的民间技艺才能“如鱼得水”,得以活态传承,不断发展。(节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6.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7.第段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8.选文按(说明顺序),从糖塑艺术的说到糖塑的制作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再依次介绍了的工艺流程,最后说到了保护传统民间技艺所需的社会环境。(3分)9.结合实际,说说糖塑制作中蕴含的智慧给了你怎样的有益启示。(6分)三、

12、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18分)科学离不开献身精神刘诗瑶 前不久,我国首任南极考察队队长郭琨辞世,告别了他一生惦念和不舍的南极科考事业。翻开这位“老南极”的日记,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南极考察的艰苦卓绝的场景扑面而来:人们跳入寒冷刺骨的海水搭建登陆码头;用身躯压住差点被暴风雪掀开的屋顶;长期野外工作,脸、耳朵冻肿,嘴唇裂了口子,但没有人叫一声苦在严酷的地球冷极,几代南极科学事业开拓者的献身精神让人感动、敬佩。 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看似无法触摸,却分明能感受到它。黄大年专注科研,每天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旋转,甚至会忘记吃饭、睡觉;为了验证青蒿素的安全性,屠呦呦自服试验药品;郭永怀牺牲时仍紧紧

13、抱住公文包,用身体护住珍贵的科研资料。可以说,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对事业的无私付出、无悔奉献,是面临抉择时胸怀大我、舍弃小我,是几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的意志坚守。 科学是智慧和灵感的舞台,难以离开献身精神。从“两弹一星”到极地科考,从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合成、青蒿素研制到基因组测序、人类大脑计划,献身精神的代代传承,推动着我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这种精神如今仍在发挥巨大作用:航天员敢于探索、不怕牺牲,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浩瀚太空;科考队员奋战在南极之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物资运送任务,为南极科考事业争取先机;“蛟龙号”潜航员冒着生命危险单次下潜十几个小时,在大洋深处刻下中国深度。正是这些奉献自

14、我的英雄,用智慧、勇气和汗水书写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壮举。创新从来都是充满坎坷与曲折的,如果总顾及个人得失,就容易在困难面前却步,也会在利益冲突时迷失,科学事业恐怕因此也很难顺利发展。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科学献身,更多的是科研人员的内在追求。对科研人员来说,科学是件艰辛而快乐的事。郭琨曾说:“南极考察的生涯,历尽了千艰万险,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严格的磨炼,甚至是生与死的考验,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是,我更感受到了成功的欣慰和欢乐。”。科学事业中也包裹着科研人员的梦想。许多极地工作者的梦想就是让五星红旗稳稳地立在冰雪天地,为此甘愿离家万里,坚守冰雪世界;海岛海洋环境监测员的心愿则是“

15、让每一个渔民出海平安”,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他们坚守孤岛进行海洋调查。 科研人员的献身精神需要格外呵护。我们要努力创造优良的科研环境,让广大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和创新干劲,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0.这篇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色?(4分)11.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科学离不开献身精神”的。(4分)12.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过程。(3分)13.在文中第段的横线上补写一个事实论据。(文中出现的除外)(3分)14.结合下面选自课文美丽的颜色中的一段话,谈谈你对“对科研人员来说,科学是件艰辛而快乐的事”这句话的理解。(4分) 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9题。(16分)材料一兰花,正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