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古诗词鉴赏复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4101324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古诗词鉴赏复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期末古诗词鉴赏复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期末古诗词鉴赏复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期末古诗词鉴赏复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期末古诗词鉴赏复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末古诗词鉴赏复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古诗词鉴赏复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期末复习练习1.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首诗选自_朝著名山水诗人_的王右丞集笺注。 (2)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3)找出诗歌前四句中的意象,并指出这些意象集中表现了“山居”环境怎样的特点。 (4)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正常语序是什么?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这两句诗主要写人们的活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B.颔联“明月松间照

2、,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

3、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

4、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 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诗歌首句中的“僵”字说明了诗人什么样的晚年生活境况? (2)全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甲】【乙】

5、两诗均为七言绝句,都借写景点明时令_(填季节),【甲】诗借_、_这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悲伤哀怨的氛围。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潼 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本诗的作者_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却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_的少年意志。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写下此诗。 B. 诗歌前两句描绘的景物,表现了潼关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 诗歌后两句写山水,都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

6、水写活了。 D.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江南逢李龟年杜 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有人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 (2)下列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突显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

7、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乙】落 叶唐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1)【甲】诗的作者是_(朝代),_。 (2)【甲】诗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你谈谈它妙在何处? (3)【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4)【乙】诗首句写“惊落叶”,也是写“作者之惊”,那么作者“惊”的原因有哪些? (5)【乙】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和身份的是“_”一字。8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 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结合诗词内容分析,【甲】诗题目中“思”字表达的思想情感是_,【乙】诗题目中“思”字蕴含的情感则更进一层,即_。 (2)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战,歌以咏志。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

9、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观沧海和龟虽寿各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感情?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

10、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C.两首作品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1)唐,王维(2)“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3)意象:明月、松树、山石、流水。表现了“山居”环境幽静的特点。(4)正常语序: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表达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5)D2. (1)A (2) B

11、3.(1)“僵”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写出风雨夜中老人凄凉的处境。(2)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4.(1)春季,杨花,子规(2)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托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被贬远行的同情和关切之情。5.(1)谭词同, 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2)D6.(1)本句诗的意思是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这一句既写出自然的景色,也表现出了国家的衰败,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自己和李龟年的颠沛流离之感。(2)C7.(1)唐代,王湾(2)示例:“生”“入”将景物拟人

12、化而富有生机,表示时序的交替,暗含时光的流逝。既是美景,也是哲理。(3)都表达了思乡之情。【甲】诗,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以看出表达了思乡之情;【乙】诗,从“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可以看出表达了思乡之情。(4)诗人“惊”的原因有:由落叶想到季节变化,时光流逝;由落叶飘零,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由落叶“惜故林”,激起强烈的思乡之情。(5)客8.(1)思乡之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2)不好。 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意境全变。同样是“古道西风”的背影,“瘦马”令我们联想到游子已经奔波得太久、太疲倦了,甚至可能处境困窘,连马都累瘦了;而若是一匹“骏马”,则让我们联想到骑马的应是英姿飒爽的侠客,正驰骋天地间,施展自己的抱负。二者意境大相径庭。9.(1)(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2)观沧海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国家的宏图,表出诗了宽广博大胸怀。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10.(1)C(2)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渔家傲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