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作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4101309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作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作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作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作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作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作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作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诓骗(kung) 概叹 前仆后继(p) 玄虚之至B.省悟(shng) 笼罩 求神拜佛(f) 帝王将像C.诬蔑(mi) 抹杀 希望渺茫(mio)拼命硬干D.倘若(tng) 催残 中国脊梁(j) 为民请命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C.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灿烂而悠久的文明。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镇上的人都

2、上堤去抢险,我的叔叔已经将近半个多月没有回家了。B.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孔繁森过去用过的东西。C.几年前,“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但今天的小学生对此都是很熟悉的了。D.文化自信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坚实基础上的,鲁迅等伟大作家身上的文化自信就与他们的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打破对思想的束缚,达到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在鲁迅的杂文中,他有时还将含义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词组织在一起,于不合逻辑中显示深刻,例如“有理的压迫”“豪语的折扣”“跪着的造反”“在嫩苗上驰骋”等等。与其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自

3、由无拘且极富创造力的。这都是鲁迅为表达自己对外部事物的独特反应、内心世界的“离奇和荒芜”所需要的。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里,鲁迅自如地驱遣着汉语的各种句式,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真可谓“声情并茂”。A. B. C. D.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王强重数学轻语文,他说:“解数学题其乐无穷,使人聪明;语文费时又无味。”你反驳他说:“”A.数学固然有趣又使人聪明,但语文更有乐趣,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而不是浪费时光。B.数学是枯燥的,一堆堆数字没有丝毫美感。语文的一篇篇美文才乐趣无穷。学语文的好处就是超越数学。C.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工具学科,只有学好

4、语文才能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对事物的了解,提高理解力。D.数学太艰深了,费脑子。语文虽然费时,又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积累,但是这能涵养我们的品质,提升我们的能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宽容不可无底线陆成文一位有胃病的公司女职员,为了自己能早些吃上午饭,特意提前在11点下单点外卖。可是到了下午1点多钟外卖还没有送到,原因是,外卖小哥接单太多,很忙。窃以为,不管外卖小哥有多忙,只要没有临时发生意外情况,就应该按时把饭菜送到客户手里,这是外卖服务的基本规则。本次送餐的长时间延误,外卖小哥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女职员退单、在微博上“吐槽”,是她的权利,其做法完全正当,别人不应说三道四。的确,外卖小哥不易,但也要理

5、解尊重订餐客户的合理诉求、相关权益,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安排,完成好自己承担的工作。不能只为自己多赚钱而影响别人按时就餐。要知道,都是为生活打拼的人,谁都不容易。问题是,女职员在微博上吐槽,却被一群网友狂撕:“随便投诉人家,害得别人被罚款扣钱”“送餐不易,宽容点好!”“一看就知道她没有家人!”这些人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正如作者所言,这些“站在道德的高点指斥别人的人,说白了不过是慷他人之慨”。这种“宽容”是伪宽容,甚至是落井下石,助纣为虐。我有一位朋友,也遭遇过类似情况。朋友看到小区里的一位大妈遛狗不拴绳,任由狗在花丛中撒欢儿。朋友直言几句,大妈非但不认错,还说:“你是干啥的?用不着你管。”无奈之

6、下,朋友找到小区物业,问题才算解决。由此,大妈对朋友怀恨在心,于几天后的夜间用小刀把朋友的车子划了两大道子。朋友经查看监控录像,找到作案者。朋友要报警,于是出现一些“说客”,什么“和为贵,忍为高”“低头不见抬头见,宽容点吧”“别逼人太甚,得饶人处且饶人”朋友非常气愤,认为这种人的行为已经突破容忍的底线,完全不值得宽容,还是选择了报警。假如朋友选择宽容,这个小区大概又多了一个飞扬跋扈的人,一个不讲公德,甚至不守法律的人。不错,善良、宽容都是美德。窃以为,对别人不太礼貌、不够得体的所说所做,不妨有所克制,有所容忍;对别人的冒犯和过失视情形不妨有所宽容。但善良并非毫无原则,不能因我们不当的怜悯施舍让

7、这个社会多一个好逸恶劳、不劳而获者。宽容并不是纵容,宽容也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一味地退让,不能因无底线的宽容让这个社会多一个胡搅蛮缠、蹬鼻子上脸者。宽容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法律,不可逾越。须知,毫无底线的宽容,“不仅无益于社会公德良俗,而且会让坏人、丑行肆无忌惮”。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些人、有些事不配得到宽容。(选自杂文月刊2020年9期,有改动)6.本文反驳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把握论点】7.本文是如何反驳对方论点的?【驳论方式】8.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你举一例分析其作用。【论证方法】9.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观点的?【理解观点】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题目。邠州建学记宋

8、范仲淹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予万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观物有秀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也!庠序可不兴乎?予得请为邠城守。署事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德

9、业哉?”予既改南阳郡,博士移书请为之记。故书之。注 曷:怎么。醇:(味道)浓厚。漓:薄,不醇厚。格:至。庠序:学校。署事:到衙门上任。厥功:指建学工程。厥,那。显明:地势高,光线明。服膺:牢记在心。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 B.予/得请为邠城守C.被/二帝三王之风 D.博士/移书请为之记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兴() (2)材() (3)书()1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2)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13.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并说说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参考答案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

10、.解析 CA项,概慨,“仆”应读“p”;B项,“省”应读“xng”,像相;D项,催摧,“脊”应读“j”。2.解析 A“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用在此处不合语境。3.解析 DA项,语义矛盾,删去“将近”或“多”;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孔繁森过去用过的各式各样的东西”;C项,主客体颠倒,应改为“人们对上网可能是陌生的”。4.解析 B本题考查排序的能力。这段话主要讲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句是起始句,写其特点一;句承接句,举例说明这一特点;由句中的“同时”,可知该句写另一特点;句是诠释;句是举例说明。5.解析 AA项,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合乎情理;B项,

11、否定数学的优点,难以服人;C项,没有针对对方的论据反驳;D项,附和对方的看法,等于赞成对方的观点,不恰当。6.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论点的能力。本文的论题是“宽容”,从全文来看,作者反驳的论点是“宽容点好”,作者的观点是“宽容不可无底线”。答案 本文反驳的论点是:宽容点好。作者的观点是:宽容不可无底线。7.本文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作者先讲述一个有胃病的女职员订外卖的事例,引出对方论点:宽容点好。然后直接反驳这个论点:“这种宽容是伪宽容,甚至是落井下石,助纣为虐。”又举一位朋友因为劝阻大妈遛狗不拴绳而遭报复,朋友不顾旁人“宽容”的要求,选择报警的事例,驳倒对方的错误论点。8.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举例论

12、证及其作用的能力。可以按照“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的模式作答。答案 示例:举“我”的朋友对违反公德、损坏他人财物的人选择报警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宽容不可无底线”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9.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观点的能力。首先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其次要有自己的认识。把二者结合起来,简要作答即可。答案 示例:宽容是一种美德,对别人的冒犯和过失视情形可有所宽容;但宽容并不是纵容,宽容也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一味地退让。宽容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法律,不可逾越。10.解析 A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11.(1)兴建

13、(2)有才能的人(3)记12.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患”“乏”的意思分别是“忧患”“缺乏”;(2)“重”“优”的意思分别是“推重”“优待”。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答案 (1)国家的忧患,没有比缺乏人才更大的了。(2)增大庙的尺度,这是推重师礼;扩大学宫,这是优待生员。13.本文记叙了范仲淹主持改建邠州学堂一事。表现了范仲淹重视建校兴学、培养人才的思想。参考译文国家的忧患,没有比缺乏人才更大的了。人才怎么会缺乏呢?天地之间的灵光精气分配给万物,并非对昔日厚而对今日薄。我观察万物有比同类茂盛的,曾经不比古代少,难道唯独优秀而贤明的人才比古代少吗?实在是教

14、化没有达到,人才没有造就才会这样的!学校怎么能不兴建呢? 我请求担任邠州太守。到衙门上任第三天,(我)拜谒了孔夫子庙。邠州通守太常博士王稷告诉我说:“奉圣旨兴建学堂,有才能的人从诸位学生中产生,已经齐备了。如今孔夫子庙太狭小,读书人无安身之处。”于是商议把庙址改在州府的东南角。(那里)地势高,光线明,就用来建学堂,连同孔夫子庙一起迁移到这里。第二年夏天,该工程宣告完毕。 增大庙的尺度,这是推重师礼;扩大学宫,这是优待生员。在大堂谈论经书,在书库珍藏书籍,长廊迂回曲折,环绕学舍四周,总计一百四十个柱子。宽广的房屋高高的窗户,置身其中感觉地势高,光线亮。众学子高高兴兴,来到这里如同回到家中。并且说:“我们这些人居住在后稷、公刘创建部落的地方,沐浴唐尧、虞舜、夏商周三王的淳厚风俗,这是我的君王的恩赐,是我文道的盛大节日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