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4101215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4故乡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阴晦() 断茎() 亲戚()祭祀() 应酬() 恣睢()()然 wng()然 ch()笑鄙y() qun()骨 nin()年2.选词填空。(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排卧)着几个(萧索萧瑟瑟缩)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凄凉悲凉悲哀)起来了。(2)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铲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立)起一个大竹匾,(抛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拉松),那鸟雀就(罩藏)在竹匾下了。3.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 “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

2、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sho,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长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情感褪色:这就是乡土情ji。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1)用部首检字法查语段中的“褪”字,应该先查部首。(2)根据拼音写汉字。喜上眉sho() 乡土情ji()(3)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选项)怯(A.qiB.qu)翘(A.qioB.qio)(4)方框处应该填入的标点是。(5)下列成语的结构

3、类型与“含辛茹苦”相同的一项是()A.明察秋毫 B.泾渭分明C.齐心协力 D.蛇蝎心肠4.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存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请指出并加以改正。静穆的鲁迅故居,仿佛在诉说着他的非凡人生,塑造着他的崇高精神。走进鲁迅故居,去传承他的精神,去了解他的人生吧!(1)句(不足),应将“”改为“”。(2)句(不足),应改为: 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B.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反问)C.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拟物)D.然而圆规很不

4、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借喻)6.对下列复句的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转折复句)B.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选择复句)C.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并列复句)D.(他)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因果复句)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7.闰土见到二十多年前的童年好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可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8.对比是小说常用的手法之一。课文中有多处对比,请找出两处,并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忽然成了客孙道荣亲戚的孩子结婚,邀请他去喝

5、喜酒。他欣然应允。回到了故乡,从车站走出来,他却有点恍惚了,喜宴是明天,他不知道是直奔亲戚家好,还是该先找个酒店住下,明天再赶过去。这是母亲过世后,他第一次返乡。父亲10多年前就过世了,3年前,母亲也走了。办完母亲的丧事,他在县城的妹妹家小住了几日。临别时,妹妹对他说:“哥,以后回来你就上我家住吧。”当时他点点头。但是,当他再次回乡,站在熟悉却又陌生的车站出口,他忽然发觉,自己不知道该往哪去了。以前当然不是这样。父母在时,他每次从外地回来,不管多晚,他都打个车,直奔县城20里外的家,那个他从小长大的乡村。有时候,他会提前告诉父母他要回来;有时候,他也会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

6、他搞突然袭击;也有时候,他并不急于回家,先到县城的妹妹家歇个脚,然后,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回乡。一到村头,就看见了手搭额头眺望的老母亲,露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天知道她从几点就站在村口了,一定是妹妹提前告诉了老母亲。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老宅只在他们回来时,才再一次呈现出欢乐、饱满的样子。这才是他熟悉的老宅的味道、家的味道。但这一次,他恍然不知去处。他自然还可以像以往那样,先到妹妹家去。他和妹妹很亲,妹妹的儿女也和他这个舅舅很亲,但是,那终归是妹妹的家。以前落个脚,甚至小住几日,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是有自己的家的父母在家里等着他,他随时可

7、以回家。现在,再去妹妹家,就只能住那儿了,而不是中转一下,他真正成了一个借居的客人。想到这里,他突然提不起兴致去妹妹家。还是先回老屋看看吧。他在心里,用了老屋这个词,而不是家。父母不在了,那里也不是家了。他叫了辆车,回到老屋,对司机说,你在路边等等我,我还要回城的。老屋的一个墙角,已经坍塌。母亲去世后,他和妹妹将母亲的遗物整理好,锁上门,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绕着老屋转了几圈,残破的老屋,和心中那个家,一起坍塌一地。在村口,他遇见了一位邻居。邻居说:“你这是回”话说了一半,又咽了回去,变成了邀请:“要不,上我家坐坐吧。”他谢了邻居,那一刻,他意识到,对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庄来说,他已然是个客了。他乘

8、车回了城,入住一家酒店。犹豫了一下,他还是给妹妹打了电话,告诉她,他在县城,住在某某酒店。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咋不来家里住?”他讪笑无语。妹妹又说:“那你过来吃晚饭吧。”他答应了。在妹妹家楼下,遇见了买菜回来的妹妹。邻居看看他,对妹妹说:“家里来客了?”妹妹立即说:“什么客,我哥!”妹妹的话,让他感动,可是,他知道,那个邻居说的没错。在妹妹家,他是客;在故乡,他也是客。那天晚上,他喝了不少。回到酒店,迷迷糊糊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问:“爸,你明天在家吗?我们回家来哦。”他告诉儿子:“我回老家了,但是,你妈在家呢。”放下电话,他泪流满面。在家乡,他已是客了。但是,只要他在,妻子在,远方的家就

9、还是儿子的家呢!9.第3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0.请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1)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他绕着老屋转了几圈,残破的老屋,和心中那个家,一起坍塌一地。(请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11.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反映出人物的什么心理。有时候,他也会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 12.请分析文章结尾的好处。 13.故乡一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少年与中年闰土、二十余年前与二十余年后的杨二嫂等进行对比,把当时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

10、深更广。请你也试着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表现人物的不同精神风貌。(不少于100个字) 参考答案14故乡1.hujngqischouzsu愕惘嗤 夷颧廿2.(1)横萧索悲凉(2)扫支撒拉罩3.(1)衤(2)梢结(3)AB(4);(5)【解析】 CC项的“齐心协力”与“含辛茹苦”都是并列短语。A项,动宾短语;B项,主谓短语;D项,偏正短语。4.(1)搭配不当塑造展示(2)语序不当去了解他的人生,去传承他的精神吧!5.【解析】 DD项运用的是借代,不是借喻。6.【解析】 BB项是并列复句,不是选择复句。7.因为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和难堪。8.示例: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农

11、民生活日益困苦、窘迫的境遇;“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和水生与宏儿“松松爽爽”地“一路出去”这种毫无隔膜的对比,表现了“我”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希望。9.插叙。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作者有家可归的安心和欢喜,与上下文无家可归的茫然形成对比。10.(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老宅人格化,突出了家人相聚时的欢悦。(2)一是指老屋的倒塌,也指父母去世后,自己的家不存在了。11.写出了父母对孩子突然回家的佯装责怪,但更多的是对孩子归家的欣喜。12.照应标题;表现了他“成了家乡客”的惆怅及“儿子有家”的宽慰;引发读者的慨叹和思考。13.【解析】 对比就是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列举出来,进行比较,从而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特征的常见表现手法。运用对比手法时,注意四点:扣住人物性格特征,选取言行、神态等方面进行对比,在对立与差异中凸显人物性格;对比的线索要集中明确、不蔓不枝;要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技巧,结合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来表现对比的内容;对比仅是方法,凸显主题才是目的,要在凸显主题的前提下,用好对比。答案 示例:早市上,老太太的葡萄一摆出来,就立刻围上来了几个人,其中两个人特别引人注目:一个大胖子,白皙的脸上看不见一条皱纹,像刚出锅的馒头,稀稀拉拉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个土里土气的瘦老汉,黑苍脸,络腮胡,背有些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