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184097815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心理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心理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心理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心理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心理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心理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心理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心理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专课专用,活动保证 为了使心理活动辅导在我校一开始就能系统化地发展,教导处在设置课程时有意安排每周五的晨会为心理活动辅导,同时规定每月第二周的班队会课为心理活动辅导课.德育室加强检查,并与班主任考核相结合,以督促教师专课专用,保证活动课的顺利推行.一个心理辅导员包括会谈技巧在内的辅导技能的提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的实践中

2、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辅导过程,及时地总结自己的辅导经验.经常这样做的话,辅导员的辅导策略就会由少增多.由简单到复杂;最终形成一整套的心理辅导的策略体系.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辅导.所进行的心理辅导工作就会一次比一次得到改进,日趋科学完善 二.师资培训,同步发展 本学期德育室王震老师开设了心理活动辅导讲座,我校除推荐教师参加学习外,还每次都把学习的内容在班主任会议上传达,使其他教师也能接触.此外,教导处德育室还找寻相关的活动内容,活动类型,打印给教师作为参考,尽可能使心理活动辅导能一开始就走上正规.辅导工作者必须掌握必要的辅导技巧,这是更好地完成心理辅导与咨询任务所必备的条件.尽管心理辅导与咨询

3、依据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技巧,但不管在辅导过程中持哪一种理论,如果不能有效地适时地运用一定的技巧,就不能使访谈者与你真诚合作,向你倾吐隐秘.当然,也不能实现辅导员助人的目的.所以心理辅导技巧是保证心理辅导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为此,这里介绍国内专家从许多心理辅导与咨询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比较通用的基本的技巧会谈技巧. 三.精心筹划,咨询室开放 这学期一开学,校长就外出考察了,心理咨询室经过装修已焕然一新,但是布置成怎样的氛围,我们几位辅导老师在一起开了好几次碰头会,最后在美术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定下基本格调.然后分工协作,买的买,做的做,一番奔波之后,心理咨询室被布置地亲切而温馨.对学生进行 心理辅导

4、表现为辅导者与访谈者的接触,从会谈开始到辅导结束.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既有一般谈话的共同特征.又有其独特之处;作为辅导工作者,应该对辅导中的会谈的性质和作用.会谈中的信息交流形式要有所认识.会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辅导过程中的会谈金本上是通过咨访双方的信息交流来对被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般说来,会谈中涉及的信息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认知性信息,一是情感性信息.认知性信息是来访者所表达的事实内容,主要包括来访者经历过什么事情,有什么行为,他的看法和评价.后果等等.情感性信息主要指来访者所表现的情感.感受.态度等这一类的内容.同时,德育室利用班主任会议向老师宣传,向家

5、长发放告家长书,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这方面的动态.少先队通过电视台向同学们作宣传,三管齐下,期望收到更好的效果,使温馨小屋能真正利用起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2.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竟.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3.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务的健康人格品质,

6、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4.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已,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的优热与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5.性心理教育.即关于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道等.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智能训练和学习心理指导. 四.家长支持,家校合力,促进教师找准切入点. 年底,我们召开了我校第一届第一次的家委会,会上家长也谈到了小学生心理压力方面的问题,大家一致表示愿意支持学校工作,共同努力,把我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搞好.

7、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剖析. 第一.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一个人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并对自己的各方面情况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不可能准确无误,而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一般性高估或低估自己,是正常情况,不能算是心理不健康.只有那些对自己的高估或低估到了不合常理的程度,才是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要正确认识自己,承认并接受自己,对自己采取比较满意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短处.缺陷,有时只能作有限的改善,或者是无法弥补,心理健康的人会现实地接受自己,而如果

8、经常对自己不满意,不接受自己,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二.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怒则小怒,这表明他与环境是平衡的.如果刺激与反应之间失调,该喜不喜,该怒不怒;不该喜则喜,不该怒则怒,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处在健康状态的人对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一般都能有效地控制住,这不是说自控能力的人心理不健康,而是指对于那些人人皆可以控制的事情,却无法控制,则表明其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如有的学生有强迫观念,老是想为什么1+1要等于几等无聊问题,但无法摆脱.有的学生则有强迫行为,认为自己的手不干净,强迫自己一

9、遍又一遍地洗手,从理智上他也认识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三.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在受到挫折时,能有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消除内心紧张.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在很小的挫折面前也焦虑不安,无法解脱,这样学生可能将紧张状态的发泄指向自己.如自残.出走等;也有可能将紧张指向外部,对外功击,小事情动辄引起爆发性的情绪反应等. 第四.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角色,换个话说,就是指身份.小学低中年的学生,从年龄角度本看,他们是儿童角色,应该是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则是少年角色,他们应该是热情奔放的.如果小学生整天皱着眉头,若有所思,老气横

10、秋,这显然不符合其角色规范.从性别角色来看,社会上对男孩的角色规范与女孩的角色规范不一致.如果某男生不爱玩男孩的游戏,不愿跟男孩子玩,而爱与女生跳橡皮筋,则其行为不符合性别角色.青少年学生有的不道德行为表现为过程性而不是结果性,这也是一种不符常规的行为.所谓过程性,是指行为的目的不是指向行为的结果,而是指向行为的过程.例如:有的青少年偷东西,如果其行为的目的是要获得行为的结果,那要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对偷来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而是对完成偷窃这种行为本身兴趣,这就是过程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行为,有的学生会毫无目的地打别的同学,有的学生就是要毁坏公物等.他们这些非道德行为并不是

11、想达到某种目的,而是追求行为本身,这表明他们心理已处在不健康状态.此外,如咬指中.拔头发.吸手指等,也表现出其心理处在偏离状态. 第五.正常健康的交往个人的性格不同,对社会的热爱程度不同,社交能力也不同,这是正常的,不要将那些不大喜欢表白或社交能力不强的人斥之为心理不健康.正常健康的交往是指日常与他人交往或打交道时要合乎常规.有的学生见到生人.异性或上级时会手足无措.脸红心跳.头昏颤抖等,这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是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表现.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要注意他们与异性交往是否正常.一般来说,在小学低年级,应是一般不分男女界限,如果某低年级学生十分注意男女界限,则表明其交往不正常;而到了一定

12、的年龄段(10_岁左右),情况则有变化,这个时期他们的性需要开始出现,想交异性朋友,但在这个时期却出现反向行为,反而更注意分男女界限了,这正是此时期的异性交往的正常表现,反之则不正常.有的同学在交往中表现出极端的自我中心,即一切从自己角度去考虑,如自己不喜欢什么,就非得别人不喜欢;也有的学生对人很苛刻,不能容忍别人任何的过失与缺点,不希望别人有任何的快乐与好运,如此等.这些都是交往不正常,是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的表现. 第六.统一的人格,心性保持延续性.人格缺乏统一性,其行为表现出不连贯,时而这样,时而那样,变化无常,甚至自相矛盾,心理学上称之为两重人格或多重人格.人格不统一,表明个体心理处在不健康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学生为了得到表扬或避免处分,在教师面前规规距距,教师一不在面前便调皮捣蛋,这种不是两重人格.因为学生是出于某种利益而胆意这样做的,只有他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矛盾不统一的行为,才是人格不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