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各科计划总结

上传人:卢卡****7 文档编号:184094137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各科计划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各科计划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各科计划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各科计划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各科计划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各科计划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各科计划总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各科方案总结 教研活动记录参加人员:组内8人主持:吕威主讲:林少莲一、本周单元练习考试范围:文言文6篇+北方考试时间:50分钟二、北方备课杨仲教案北 方艾青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复杂而深沉的爱。教学方法:诵读与品味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到“北方这两个字,你马上会联想到什么?启发:你也许会想到某个物体,也许是某个景观,也许是北方某种特定的情感学生发言,如:想到黄河那一泻千里,“奔腾到海不复回的黄河想到长城那巍峨起伏,不到那里非好汉

2、的长城想到大漠那“沙如雪,“孤烟直的大漠想到羊群那风吹草低中的羊群师:这是你们心中的“北方充满诗意的、富有现代感的北方。其实,你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架构了一座通向诗歌的桥梁,因为联想和想象正是诗歌最美丽的翅膀。现在让我们把时光推至1938年,当年轻的诗人艾青在面对广阔的北方时,他又会有想些什么?他对北方有怀有怎样的情感?二、整体感知:要求:放出声音,自由朗读全诗。板书课题:北方 艾青问:诵读时,你了解到北方是一个怎样的所在?体会到诗人对北方怀有怎样的情感?明确:北方是悲哀的,诗人热爱北方。令人悲哀的北方,却点燃了诗人心中爱的火焰。三、研习前三节问题:一第一、二节教师过渡:艾青既是位诗人,又是位画

3、家。他认为诗人“应该有如画家一样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在这首诗中,诗人就通过“情感的构图来描绘悲哀的北方。1、听教师朗读前两节配乐,要求:这两节中有哪个“情感的构图 哪个画面让你最有感触?2、师读毕,引导:这些构图就像一个个电影镜头那样向我们展现了悲哀的北方。读诗还要充分展开自己的创造性想象,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个画面,读一读,品一品,品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生品赏过程中,师简洁点拨并指导朗读,再全班跟读或生领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注意:第一生讲到的片段一定要点拨朗读到位,起示范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分三步:画面想象或评析语言点拨与把握情感指导朗读 1行人细节:上身俯前,一步一步地

4、。行走姿势路上行人的困苦情状,所以在读时要把一步一步挣扎着前进读出吧。师示范读后生跟读:语速要放慢,语调要消沉2驴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摹在痛苦的重压下驴子的神态载负了痛苦的重压/厌倦的脚步/徐缓/修长寂寞。让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个画面呈现出来,把作者的悲哀情感读出来。3雁群写出它的形、声、色雁群为何要迁徙逃亡,因为这里荒凉寒冷、无法在生存下去了。全部流离到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诗人在这里强调的是“不安,是“悲苦,是“逃亡,让我们感到诗人沉重的心情。师出示材料帮助理解雁群画面:幻灯片1937年11月7日,第一架日本轰炸机吼叫着扑向潼关街头行走着的中国平民,开始了疯狂的轰炸。八年抗战,潼关遭到七年的

5、轰炸,遭受了莫大灾难,“房屋十室九家空。问:联系时代背景,这个惶乱的雁群让你有何联想?明确:写雁群,实写人民的流离逃亡,生活难以为继。故要读出大雁逃亡时惶急、凄凉、忙乱的情状,相对于读驴子画面时的疏缓语气,这里要急促。师总结:北方是如此的暗淡、荒凉、阴郁、破败,生活在北方的人民是那样的多灾多难。总之,北方是悲哀的。二学生齐读第三节。请一生谈朗读时特别关注这一节中的哪些词语。“灾难与不幸、“ 贫穷与饥饿这一节是对两节的概括。“汹涌,“倾泻说明灾难与不幸的的深广;刻画,说明贫穷与饥饿的长久。四、引导鉴赏第四节诗:1、品读前两句,体会诗人感情的逆转:诗人由悲哀转而“爱这悲哀的北国。读好“爱“而两字。

6、师范读一次。2、北方北国国土师:诗人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强烈,以至于在诗的最后一节反复咏叹。请找一找一共有几次?明确:四次。问:文题是?北方?,而这里却反复申明“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能否将它改为“我爱这悲哀的北方?明确:不能,因为这里的北方只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从“北方到“北国再到“国土,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爱北方,其实就是爱祖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3、爱的理由师:请再仔细读一读,说一说作者爱的理由。讨论后明确:1这土地他们开垦过,这土地,他们生存过,这土地,他们保卫过。现在,遗留给了我们,故要爱它。2人类的文化由语言来传递,语言是文化的根,淳朴的言语之的是古老的文化;宽阔的姿态指的是兼容并蓄的

7、胸怀或博大的胸怀。3这是最艰苦的种族,艰苦中孕育着坚韧的精神;这是最古老的民族,悠久的历史带来了灿烂的文化。师总结:因为这片土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片土地有我们灿烂的文明,这片土地曾经孕育着我们古老而艰苦的民族,所以艾青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4、拓展感悟。问:能不能把这首诗定位为一首悲歌?生讨论:1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使人读到伤痕累累的祖国,也是曾经让骄傲和自豪的祖国。2我们从“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这些诗句里读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看到了民族坚毅的精神,给人以振奋和鼓舞的作用。老师明确:是颂歌。本板块是颂歌的变奏。变奏是音乐上的术语,所谓

8、变奏,就是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得到多方面的发挥.现在移植到文学中,指的是主题变形。情感的“变奏:在苦难中坚信,在悲哀中热爱。不再是纯粹的“圣歌式赞颂,而是对黑暗现实的悲愤,是反思,透露出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因此,这是一曲颂歌的变奏。诗人曾说:“我们是担戴着历史的多种使命的我们写诗,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艾青?诗论?诗与宣传?正是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使他成为“时代的歌手。这位时代的歌手,如果生活在新时代,看到崭新的北方,他一定会唱出新的时代变奏曲。5、生听艺术配乐朗读最后一节,要体会出诗人对国土的

9、热爱和信念!五、结束语:朱光潜先生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枯槁的。我们从艾青的?北方?这一曲颂歌的变奏里,看到了日寇铁蹄下的悲哀,听到了我们诗人坚毅的声音。北方将使我们这些南方人倍增一份热爱之情。板书:北方艾青悲哀爱变奏教后反思:?北方?是艾青写于抗战初期的一首诗歌。本诗运用大量灰色的意象构筑了祖国的苦难形象,诗人在倾诉土地的灾难时涌动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担当的精神。从教材安排看,?北方?是“祖国土专题中“颂歌的变奏板块的第二首诗歌。它跟“江山多娇板块相比,明显少了几分自豪感,而多了几分苦涩的咀嚼。这种爱与痛的挣扎,距离

10、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高一学生的人生体验比拟远,因此,要让学生领会诗人疼痛中的热爱,必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声音的节奏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文本细读中品味诗人土地情结的文化内涵。一、诵读:在教学策略上,我设计让琅琅书声贯穿课堂始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诵和品味意象来体会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意境与基调,并对诗人的情感进行总体把握北方是悲哀的,但诗人热爱北方。在此根底上,引入诗人自己的话“应该有如画家一样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让学生在前三节中找出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并通过朗读演绎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在朗读过程中我做相应的指导。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

11、既是画家又是诗人的艾青的创作风格:通过大量的色彩、线条和意象构成鲜明的画面,让读者在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充分的联想想像中体会他要表达的情感。遗憾的是,因课堂时间很有限,而本诗值得仔细品读的内容又很多,因此,这堂课仍有诵读不充分、指导不全面的毛病。我想,在平时教学中,在时间比拟充裕的情况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会表达得更充分而完美些。二、意象的把握与理解上文提到过,我在指导诵读时引入诗人自己的主张“应该有如画家一样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画面感最强的构图,品味其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切悲哀和同情。学生找出的意象很多,如:荒漠的原野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北国修长而寂寞的道路枯

12、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等等,但其中“行人在孤单地行走、“驴子在悲哀地行进及“雁群在惶乱地南逃这三个画面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上课过程中被几位学生不断提到并品味,他们从这些活生生的形象中充分感受到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不幸及作者对北方无限悲哀的情感,把握到位。三、主题与情感艾青的?北方?作为经典显然有着主题与情感的因素,并且这一点不容无视。学生可能没有到过北方,冬季北方的严酷估计也很难领略。但是,山河沦陷,民族危亡的北方却是学生可以想象得到的。?北方?里的悲壮与不屈同样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便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艾青的情感,让学生

13、理解艾青的情感。在学生充分品读感受前三节中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和不幸以及诗人深深的哀痛和愤怒后,我引导学生挖掘第四节中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其中主要抓住不断出现的“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句,让学生通过对具体诗句的解析,体会诗人“爱的理由。这种醇厚热烈的情感我设计让学生在艺术家荡气回肠的配乐朗读中得到充分体会。四、拓展感悟:联系本板块标题“颂歌的变奏,让学生体会本诗情感的“变奏在苦难中坚信,在悲哀中热爱。不再是纯粹的“圣歌式赞颂,而是对黑暗现实的悲愤,是反思,透露出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这一环节不仅明确诗中“爱国这一永恒的主题,更丰富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要爱这悲哀而不幸的土地,爱勤劳而不屈的人民,爱悠久而伟大的传统,爱艰苦而古老的种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