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408768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一作业 1 一、 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经济规律)。 2、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6、 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 7、 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货币的流通速度。 8、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的表

2、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 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10、 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二、 名词解释 1、 生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生产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生产指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P3) 2、 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P13)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

3、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17) 4、 通货紧缩:是指纸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叫通货紧缩。(P25) 5、 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社分分工有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之分。 (P29) 三、 单项选择题: 1、 从劳动过程来看,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B) A、运输工具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2、 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九牛二虎之力统一体。在这四个环节中(A) A、 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B、

4、 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C、 交换决定生产、分配、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D、 消费决定生产、分配、交换,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3、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大原因是所有商品(C) A、都具有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D、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4、 不同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C) A、 都具有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D、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5、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C) A、 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B、生产商品的

5、两个劳动过程 C、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6、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7、 如果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A) A、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B、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理增大 8、 通货膨胀是指(D) A、 商品价值增大引起的价格提高 B、商品需求大于供给引起价格提高 C、社会需求量增加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 D、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9、 在

6、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D) A、商品的价格经常高于价值 B、商品的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的价格经常与价值保持一致 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 社会分工是指(B) A、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 B、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C、企业内部的分工 D、企业内部不同工种之间的劳动分工 四、 多项选择题: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BE)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2、 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是(CDE)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C、社会

7、分工 D、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E、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 下列有关商品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ABCDE) A、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B、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形成的 C、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D、商品的价值体现着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E、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 4、 货币的职能有(ABCDE) A、 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E、世界货币 5、 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主要因素有(AC) A、社会的需求结构B、社会的供给结构 C、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D、社会的产业结构 E、物质财富分配方式 五、判断正误题: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8、物质资料生产。(错误) 2、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都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错误) 3、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它。(错误) 4、 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正确) 5、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错误)、 6、 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正确) 7、 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或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局面。(错误) 8、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错误) 9、 生产社会化就是指生产的社会化。(错误) 10、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

9、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实现是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来实现的。(正确) 六、 简答题: 1、 举例说明人们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会出现什么后果? 答:助学 P49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2、 既然商品的价

10、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助学P71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由于总价值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变小。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 (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

11、,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3、 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的因素是什么?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如何实现的。 答:助学 P75 (1)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是社会的需求结构和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社会的需求结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决定

12、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它从另一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2)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3)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七、 论述题: 1、 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答:P13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

13、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对于商品的生产者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价值,使用价值是他不需要的。他必须实现商品的价值,使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得到补偿。对于商品的需求者来说,有意义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他要得到使用价值,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表现为它们各自的实现都以对方的实现为前提:一方面,如果商品不能交换到别人手中去实现使用价值,其价值就不能实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就不能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如果不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无法到达需要它的使用价值的人手中,使用价值就无法得到实现

14、。因此,作为商品生产者来说,必须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商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欢迎,所谓“价廉”就是指商品的价值,“物美”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都愿意购买质量信得过的产品,商品生产者首先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承认和欢迎。其次,商品生产者还要不断的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千方百计的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从而使产品的价格降低,最达限度的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商品的生产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2、 运用货币流通规律来思考怎样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答:助学 P72 (

15、1)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决定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 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2)根据货币流通规律,货币的供应量应该等于流通中货币的需求量。但是,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往往会出现纸币供应量不等于货币需求量的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

16、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3)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倾向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往往与政府紧缩银根、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未来经济预期不乐观宁愿保有货币而惜购惜投相联系。通货紧缩会带来经济增长减慢,甚至导致萧条。 (4)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在经济生活中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首先,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社会总需求;其次,为克服短缺,恢复市场供求平衡,还应该注意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作业2 一、 填空题: 1、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称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之比称为利润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之比称为平均利润率。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按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是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