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84078083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章-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为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特制订本二十条意见。一、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1、战略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市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行动的战略重点。自20_年实施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行动的先行地区,必须按照省委“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坚持以*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为导向,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

2、的建设,把传统农业发展成为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庄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素质好”的新型农民,形成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总体思路。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按照“四个区、三步走、二十年、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坚持市域一体、规划引领、产业支撑、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农村新社区,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优化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基层组织建设,力争到20_年全市实现全面小康,20_年左右把*农村建设成为繁荣、富裕

3、、文明、民主、和谐,城乡融合、基本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市、示范区。3、主要任务。发展新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行业,繁荣农村经济,壮大市域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十一五”eebang期间,力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0_年力争突破1.2万元。建设新社区。大力推进新社区建设、村庄整治和异地奔小康工程,三年内对全市除城中村、山区村外的所有农村进行整治,20_年完成和启动主城区1/2村(来源于新世纪范本网eebang)庄、副城区1/3村庄、城郊区1/4村庄的新社区建设,20_年全面完成新社区建设,把全市8

4、00个左右村庄改造成为300个左右的新社区。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素质好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力争到20_年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达90%以上,20_年达95%以上。树立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弘扬“*精神”,繁荣农村文化,积极倡导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邻里和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文明乡风,培育国际化时代*人。建立新体制。立足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优化配置资源环境,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

5、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二、繁荣农村经济4、实施农业企业化行动。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目标,按照“主体企业化、种植设施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行动,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高标准编制农业产业规划。积极引导农地流转,培育法人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力争20_年全市规模经营的农地达60%以上。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鼓励工商业主投资开发农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农户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设施和装备,力争20_年全市设施农业栽培面积达8000亩以上,设施eebang农业机械化水平80

6、%以上。加快宜养区内养殖场的生态化改造,推行生态养殖。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努力拓展外埠农业基地,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标准化生产,力争20_年农业生产标准化率达90%以上。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加大创牌和包装工作,打响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业科技转化和创新,完善农业信息网络。扎实开展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发展农业保险。5、“贸工联动”兴“三农”。围绕建设国际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深入推进“贸工联动”战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

7、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稳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完善全市商贸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市、镇、社区三级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引进新兴行业,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和从事服务业。加快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建设,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深入实施“市场带百村、企业联万户”活动,积极发展农村小商品加工业。引导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继续抓好集镇连锁超市和农村“放心店”建设,鼓励发展文化、休闲、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利用农村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引导有条件的镇街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红糖节”、“采摘乐”等农村旅游业。到20_年,三产增加值比重达55%以上。6、推进市域城乡均衡发展。加大对相

8、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扶持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加快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促进市域一体协调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根据相对欠发达地区各自优势,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实行重大基础设施、三产项目向相对欠发达地区适度倾斜,加快*至周边县市区骨干道路建设,改善相对欠发达地区交通环境。鼓励相对欠发达地区积极eebang包装项目,以项目拉动经济发展。加快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与相对欠发达地区资源、劳动力优势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三、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7、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坚持“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按照“改造出精品、整理上档次、整治改面貌”的要求,加

9、强规划引导,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努力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坚持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按照“优化布局、节约用地、传承文化、美化环境”的要求,依据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市域社区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配套和可操作性。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村庄规划及规划调整所需费用由所在镇(街)政府承担,并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实行节地型新社区建设。完善新农村住房建设政策,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用地指标,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积极探索在村庄现有规模内“零增

10、地”、“少增地”实施村庄建设的新途径,鼓励城中村、园中村建设多层或高层住宅,节约的用地依法出让所得地方可支配部分,可按一定比例返还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中心村采取土地置换、折价购买、保留权益等办法,盘活村内原学校、供销社、食品站等闲置用地;鼓励“空心村”加快改造步伐,加大宅基地整理力度;鼓励城郊村利用村周边的丘陵坡地开展村庄建设,利用丘陵坡地的新社区可适当提高容积率。从20_年起,各镇、街道争取每年启动1个示范新社区建设,市里重点扶持35个不同类型的全市性示范新社区建设,力争三年内建成并发挥示范作用。到20_年,全市有150个以上村庄完成或启动新社区建设。推进节约型村庄整治。以道路、卫生、

11、拆危、拆乱等为重点,充分考虑村民的eebang承受能力,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地推进村庄整治。尊重群众意愿,根据经济适用的原则和村庄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整治项目。严格整治项目的管理,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确保整治村“零负债”、“少负债”。允许农村开展单个项目的整治,引导鼓励农民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引导村庄拆除村内旧房、危房、违房,加快村内主干道路建设,配套村庄基础设施。加大村庄整治覆盖面,抓好整镇整街连片整治,除实施旧村改造和异地奔小康的村庄外,其它村庄在20_年前基本得到整治。加快异地奔小康工程。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20_年全市5个有异地奔小康安

12、居小区建设任务的镇街争取启动二期工程建设。逐步拆除已经搬入异地奔小康安居小区农户的原有住宅,对宅基地实行复垦或还林。继续保持下山农民原有的土地和山林承包权不变,及时将户籍关系迁入所在城镇,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力争到20_年,全市远郊区46个行政村和8个自然村内的1万多山区农民融入城市社区和农村新社区。8、创建生态村庄。以“洁化、绿化、美化”为重点,加快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新农村。深入实施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理,加快标准垃圾中转站和塔山垃圾填埋场三期建设,建立完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长效机制,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采取集中厌氧处理、就近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13、等办法,分类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到20_年,全市建成7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基本达到雨污分流、无害排放要求。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加大生态村创建力度,加强村庄绿化工作,注重植被的多样性,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安全评价、预警、监测和保险体系。到20_年,全市80%的农村达到生态村要求。9、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强中心镇规划,扩大中心镇的管理权限,加快工业eebang区、住宅区、商业区和文化休闲区的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争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镇,逐步把中心镇建设成为设施齐全、服务配套、产业和人口适度集聚的城市副中心。本

14、着“壮大集镇、转移农民、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村民自愿、政府组织、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思路,大胆探索并逐步建立农村宅基地和中心镇住房的置换机制。对计划启动新社区建设的村庄,允许农民和有合法房产的城镇居民在将原住宅拆除或交给村集体的基础上,带宅基地指标到所在中心镇按一定比例建房或置换水平房,其原在村内的宅基地归村集体所有并实行复垦或用于新社区建设。探索中心镇所在村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合作条件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开发的办法,鼓励中心镇开发外来建设者廉租房,鼓励和引导兼业农民向中心镇集聚。四、培育新型农民10、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农村

15、建设提供动力支撑。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首创精神,支持农民大胆创新,探索切合本村实际的新农村建设实施办法。引导农民建立各种自治组织,在规划指导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实行村庄规划农民民主参与、住宅式样农民自主选择、宅基安排农民自主投标、配套建设农民自主管理、工程质量农民自主监督,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主自治的能力。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美好家园。11、推进农民充分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按照“政府培训、部门服务、社会参与、转移就业”的思

16、路,深入实施农民免费培训工程,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大力开展商务、电脑、服务业等知识和各eebang类劳动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充分发挥*人才和劳务市场的作用,完善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举办好市镇两级农村劳动力就业推介洽谈会,提高受训农民的转移就业率。继续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奖,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工商企业吸收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健全社会化维权机制,切实解决转移就业农民的子女入学、居住等困难,保障转移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三年内9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到20_年全市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12、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