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智慧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84051950 上传时间:2021-06-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智慧(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智慧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智慧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激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能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反过来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师生间很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课堂提问进行恰到好处的艺术设计,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利用课堂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控课堂教学思路,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巧妙选择提问的角度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有时就体现在巧妙选择提问的角度上,能够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而有疑”之间,找准一个好的切入点,就

2、能轻易启动学生灵感的大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学生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积极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对未知的欲望时,学生就可以产生创造思维,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素材创设问题,能够使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比如,在教游戏的公平性时,教师首先可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特别好赌,他每天上朝前都要抛金币,如果金币正面朝上,他这一天就上朝;如果正面朝下,他就在皇宫睡大觉,有一次,有一位忠臣打了败仗,国王要杀他,可是许多大臣都跪在地上求情,这时,有一个奸臣站出来说:国王陛下,我有一个办法,它能使您

3、感到不为难,也就是让他抽生死签,我们写一个“生”字、一个“死”字,放在箱子里,如果他摸中“生”字,您就饶恕他;如果他摸中“死”字,那就只能怪他自己倒霉,国王一听,说:“妙计!好!这件事就交给你办吧,”这个奸臣早就想害这个人了,这不,机会来了,故事讲到这里,学生的胃口已经被吊了起来,完全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这时,教师问道:你们猜猜,奸臣使用了一个什么样的毒计?这个大臣为什么必死无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兴奋点马上从精彩的故事情节转移到这位大臣有无活下来的可能性上,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创设,把一个等可能性问题与饶有趣味的故事相联系,学生体会到故事里的数学味,学习兴趣就产生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入,教

4、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激发出来,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如,在教按比例分配时,可设计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徐老师、王叔叔、李叔叔三家共同在莲花三村租了一套房子。共有三房一厅,基本情况如下表:接着,教师便提问题:花园管理处每月要收210元管理费,你认为这三家应每月各交多少管理费?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活,原本平静的课堂一下热闹起来,因为这样的问题就是从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讨论这样的问题就像讨论他们的家事一样来劲,这边的学生说要按照人口数来分摊,因为人口多的家庭使用公

5、共设施多,产生的垃圾也多,那边的学生不同意:应该按照住房面积来分摊,因为深圳市有这样的规定每一种想法无不闪烁着他们智慧的火花,按比例分配的理解和运用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二、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有智慧的教师总是在最该提问的时候提问,能准确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指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发之时,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捕捉最佳时机。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彰显教师的提问智慧,取得课堂教学的实效。在学生疑难处设问,学生有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另一种是学生自觉无疑而实则未知之处,对学生自觉无疑而实则未知之处,教师就要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

6、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百分数的应用打折问题时,首先出示问题情境:在深圳繁华的华强北商业街,老师在“国美”和“顺电”看中了同一款手机,两家商场却打着不同的广告招牌:国美的招牌:八折大酬宾。顺电的广告:九折优惠。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请你们帮老师参考参考,上哪家商场买便宜?为什么?生:国美!教师追问一句:确定吗?部分学生经老师这么一问,似有所悟,在下面小声议论,过了一会儿,学生明白:购物不能光看折扣率的高低,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根据平时学生容易出错的疑难点巧设问题陷阱,让学生去做一做,诱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问题陷阱却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时,教师再适当点拨,使学生猛醒过来,高度的情感反

7、差,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争辩点设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个体认知的分叉口进行巧妙设问,以问题激发矛盾,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争辩犹如剥笋一般,能层层剥落问题的非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内涵。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24时计时法时。先出示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8:00、9:30、14:00、18:30、19:00、22:00,又出示了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早上8:00、上午9:30、下午2:00、晚上6:30、晚上z7:00、晚上10:00,老师问:上面两种计时法你觉得哪一种好?你也许会纳闷:这两种计时法根本没有优劣之分,老师怎么提了一个这么蹩脚的问题呢?但就是这么一个

8、蹩脚的问题,让课堂热闹起来了,学生开始了激烈的争辩。生1:我认为12时计时法好,因为这种计时法我一看就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生2: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因为它非常简洁,只需要几个数字就表达清楚了,而12时计时法还要写那么多汉字。生3: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如果你用12时计时法来预告电视节目,外国人不认得“早上、下午、晚上”几个字,他不就看不懂了吗?生4: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如果我约一个朋友明天去看球,我肯定说,明天下午4点一起去看球,而不是说:明天16时去看球。通过争辩,学生终于领悟到:其实,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没有优劣之分,只不过它们适用于不同的环境而已,老师的睿智之处,就在于此时起到了

9、一个很好的“点燃引线”作用,巧妙地引发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辩论,使一节原本平淡的课焕发出智慧的光芒。在课堂生成处追问,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课堂教学师生对话的一个重要策略,通常具有偶然性,在什么时候追问?如何追问?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提问智慧,才能把握好课堂追问的火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思想参与师生双边活动,必然会生成许多事先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教师应该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善于捕捉、判断、重组从师生互动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纳入临场的设问之中,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一位教师在教十几减几的退位减

10、法时,先出示了例题15-8,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算出结果并进行汇报。生1:15-8,我把15分成10和5,10-8=2,2+5=7生2:因为7+8=15,所以15-8=7生3:15-8,把8分成5和3,15-5=10,10-3=7这些算法都是教师预料之中的,教师一一给予肯定,这时,一个调皮的学生高高地把手举了起来:“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算法!”教师示意让他陈述。生:15-8,我用5-8,不够减,那就先用8-5=3,再用10-3=7,所以15-8=7话声刚落,立即有学生说:“不行的!不能倒过来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已经捕捉到了学生思维的亮点,教师微笑着追问:“刚才你的算法

11、很特别啊,能说说你的理由吗?”那位学生兴奋地说:“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我拿着15块钱去买钢笔,我先拿5块钱给营业员,营业员告诉我,钢笔要8块,5+3=8,我已经给了5块,还差3块,那再从10块钱里拿出3块钱来,10-3=7,买完钢笔,我就只剩下7块钱了,”多么合理的逻辑!这样的课堂,学生因为与众不同的想法而闪亮,教师因为及时的追问而智慧!在探究活动前设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有大量的探究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活动前的问题预设,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活动中,让活动的过程成为一个思考的过程。内化的过程,这样的探究活动才会散发出浓郁的数学味道,才具有数学价值,否则

12、,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思维含量低,活动实效性差。在教游戏的公平性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箱子里放了4个黄球、4个白球,全班男女生分为两组进行摸球比赛,游戏即将开始,这个时候,学生的思想最集中,思维最活跃,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可抓住时机抛出一个问题:这次游戏,共摸20次,请你们猜猜,可能是几比几?为什么?学生纷纷猜测,有人说:10:10,因为黄球和白球各4个,它们可能性相等,所以摸出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有人说:11:9,因为尽管可能性相等,但结果不一定相等;也有人说:19:1,因为我们运气比较好这样的设问,能够让学生带着想法和悬念参加活动,学生对等可能性和随机性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实现了情感层面和知识层面的共赢。在知识的发散处设问,在知识的发散处设计开放性问题。能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学生积极独立去钻研,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一堂数学课,教师如果能从知识的发散处人手,设计几个精彩的开放性问题,课堂就会变得生机勃勃,学生的智慧和灵性就能得到释放。一位教师在教圆的周长时提问:你有哪些办法知道圆的周长?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问道:我们把桌面上的两根小棒看成是两条直线,摆摆看,这两条直线可能会有哪些位置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智慧含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