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详解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4041996 上传时间:2021-06-16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9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22届高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22届高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22届高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22届高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详解(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详解虚词“之”2虚词“乃”4虚词“因”6虚词“以”8虚词“且”13虚词“其”14虚词“何”17虚词“而”19虚词“若”21虚词“乎”23虚词 “与”24虚词 “所”26虚词 “也”27虚词“则”29虚词 “者”31虚词 “焉”32虚词“于”34虚词“为”37虚词“之”(一)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不晓得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

2、: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慰问我。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译文: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译文:(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译文: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好好考虑这件事!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译文: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他们,以示尊重。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2指示代词,这,此。表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3、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译文: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二)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译文:(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

4、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译文:(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宾语前置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宾语前置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

5、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译文: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5.音节助词,无义,译时应省去。用在形容词、副词(包括时间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咚咚地敲起战鼓(填:象声词,形容鼓声),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译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

6、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虚词“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蔺列传译文:在朝堂上举行九宾大礼,我才敢献上和氏璧。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译文: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译文:估计我已到了军营之中,您才能进去(见项羽)。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译文: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 “竟(然)”“反而”等;问今

7、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译文:但是知识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来探求得名的缘由。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您又得到了赵王的宠幸,因而燕王希望结交您。现在您却要逃离赵国投奔燕国。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 “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译文:项羽于是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天下胜者众矣,而

8、霸者乃五。吕氏春秋译文:天下能够取胜的人众多,但是能够称霸的人只有五个。(二)用作动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我侯嬴不过是夷门的看门人。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伤:害处。译文:没有什么大碍,这正是施行仁政的方法,因为您只看见那头牛并没有看见那只羊。(三)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

9、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译文:今天我给你三枝箭,(要你为我报仇,)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啊。(四)用作连词。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五)复音虚词。1.【无乃乎(与)】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只怕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译文:现在君主已经退守在会稽山上,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宾语前置。“是”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过”责备。)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译文: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只怕跟我

10、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吧?2.【乃尔】译为“如此” “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殉情而死的注意就这样定了下来。)虚词“因”(一)介词。1.依靠,乘,凭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译文: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践:登,引申为凭借、倚仗。)译文:然后凭借华山当作城郭,依靠黄河当作护城河。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借助(或“凭借”)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2.依照,顺着,根据。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译文: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

11、状,各有各的情态。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译文: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3.趁着,趁此,乘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这种极为有利的形势,宰割各国的土地,分裂诸侯的江山。不如因而厚遇之。(廉蔺列传)译文:倒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招待他。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译文:趁机将沛公刺倒在座位上。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蔺列传)译文:由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府上谢罪。(二)连词。1.因为,由于。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译文:因为要

12、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所以)才有人发现这座山。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译文:施加恩泽,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高兴而奖赏不当。2.因此,因而。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三)副词。可译为“于是”“就”“便”。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译文:项王当天就留沛公跟项王一块儿喝酒。相如因持璧却立(廉蔺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译文:孙权就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四)动词“沿袭”“继续”虚词“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当”“在”“由”

13、“从” “以”等。一般用在动词前,作状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译文:现在从长沙豫章去,河流多,极难走。以吾观之,必不久矣。史记赵世家译文:由我看来,一定不能长久了。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西门豹治邺译文:从这以后,不敢再提给河神娶妻这件事。指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表时间、地点的界限。)指明从这儿到那儿十五座城移交赵国。(放在“上” “下” “前”“后” “来” “往”等字前,表时间、方位等,不译出。)2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条件,相当于“用” “拿”“凭” “依

14、靠” “按照”等,既可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又可在动词、形容词前作补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愿意拿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译文:时间长了,能够凭借脚步声辨别是谁。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译文: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发出响声。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译文:其余的船只都按照次序依次前进。故以羊易之。译文:所以才用羊来替换它。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译文:(项伯)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沛公的事情)全都告诉了他。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大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相当于“因为”“由于” 等。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译文:不因为外界环境好就高兴,不因为个人失意而悲哀。(二)连词。“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它作为介词,必须与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