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讲义--2022届高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84041848 上传时间:2021-06-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讲义--2022届高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讲义--2022届高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讲义--2022届高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讲义--2022届高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讲义--2022届高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讲义--2022届高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讲义--2022届高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5讲两宋封建国家的进一步的发展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注意: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目的: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2)背景唐中后期,相权膨胀。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使中央集权削弱。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3)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面收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强复审。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在中央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在地方设转运使和通判监

2、督地方。抑制武将势力膨胀: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4)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消极: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2)表现北部: 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澶渊之盟)。西北: 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财政

3、危机(1)扩充军队导致“冗兵”。(2)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3)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3政治危机:收回兵权、分割军权,分化事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积弱;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激化阶级矛盾,致使政治危机。三、北宋的改革 1庆历新政(10431045年):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整顿吏治)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宋仁宗动摇,很快归于失败。2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0691085年)(1)目的:为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4、(2)主要措施:(注意三个方面)富国:如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强兵: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育才: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3)评价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进步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局限性:未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四、南宋的偏安(11271276年)1南宋的建立:1127

5、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赵构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南宋偏安的原因(1)外部:金的崛起、励精图治、实力强大;金灭辽及北宋(靖康之变)。(2)内部:连年征战、岁贡,造成内部空虚;统治腐朽、无能,破坏军民抗金斗争;长期重文轻武、守内虚外。3金与南宋的战与和(1)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大举南下,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重大战果。宋高宗和权臣秦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2)宋金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称为“岁贡”,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

6、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五、农业的发展 1耕种制度的成熟: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2经济结构的变化:出现固定经济作物种植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自然经济结构。3棉花的种植和推广: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南方棉纺织业的发展。4.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5人口数量增加:宋代人口实际数量超过1个亿。六、手工业的发展1制瓷业(1)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2)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3)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

7、明新的物质象征。2矿冶业(1)煤的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2)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3印刷业: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贸易:宋与辽夏金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均十分繁荣。2货币: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进一步推动了商业发展。3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宋元的重要财源;主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4城市的兴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超百万;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5张择

8、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 八、经济重心的南移1南移过程(1)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2)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3)南宋: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4)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重开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开辟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2影响:南北文化差距扩大,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九、社会的变化1平民社会的到来(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

9、观念仍然十分流行。(2)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3)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2人身自由的增加(1)贱民阶层数量减少。(2)世袭奴婢减少,雇佣关系发展。(3)租佃关系发展,人身束缚减少: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3国家对社会控制松弛:“不抑兼并”,对土地买卖、典当不加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更自由;金元时期,出现一定程度逆转,但大趋势没变。第6讲辽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和统一与宋元时期的文化一、辽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和统

10、一(一)契丹(辽)1建国: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2治国措施(1)政治:采取“藩汉分治”制度,设置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2)经济:提倡农业,接受农耕生活。(3)文化:创制契丹文字,接受汉族封建文化。3辽宋的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贸易活跃。(二)西夏1建国:公元1038年,党项族(党项族为羌族的一支)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国,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2治国措施(1)政治:模仿北宋,建立官职(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

11、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2)选官:推行科举制,选拔官吏。(3)文化:仿照汉文楷书,创制西夏文字。(4)对外关系:名义上先后向北宋、金称臣,实际上保持事实独立。(三)金朝入主中原1建立: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也称上京)。2入主中原(1)建立“猛安谋克”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为加强统治,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2)灭辽与灭北宋: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掉北宋(靖康之变),与南宋对峙。(3)迁都:公元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入主中原。(4)

12、“大定之治”:金世宗(完颜雍,人称“小尧舜”)推行与民休息政策,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四)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统一1统一草原与立国:公元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称为“成吉思汗”。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2元朝建立与统一(1)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收服吐蕃、兼并大理。(2)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元世祖,建立元朝;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定都燕京(1272年),称大都。(3)公元1276年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在崖山击

13、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3巩固统一(1)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当时最高行政机关,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另外,设枢密院,其掌握军权,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负责监督百官,是最高的监察机关。(2)地方:设行中书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吐蕃(西藏)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加强对西域(新疆)地区的管理;设立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省,负责经略台湾。(3)交通:为巩固统一,在全国修筑驿道和设立驿站,设急递铺。4民族关系(1)回族的形成: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其他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回族

14、开始形成。(2)实行“四等人制”:元朝实施的民族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3)元朝的灭亡: 民族矛盾逐渐减弱,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农民起义爆发,1368年元朝灭亡。二、宋元时期的文化(一)儒学的复兴1背景(1)经济上:经济的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2)政治上: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同时重文轻武的政策,提供了文化环境。(3)文化上: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4)实践上:唐宋时期,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潮流。2复兴: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15、。他们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他们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3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2)主要思想主张(客观唯心主义):“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理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求理方法为“格物致知”。(3)理学的地位和影响地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积极影响:提高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对于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消极影响:压制扼杀自然欲求,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二)文学艺术1宋词(1)背景:两宋城市生活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