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试卷

上传人:华美****资源 文档编号:184041060 上传时间:2021-06-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题号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总分一二三四得分第一部分(16 题22 分)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每空 1 分,共 7 分)(1)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2)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3) 赵师秀在约客一诗中,通过写一个小小的动作,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 , 。(4) 木兰诗中,“ ,”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5)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纪昀河中石兽)2. 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忏悔伶仃毋宁(w)千钧重负(jn)B. 案牍遗

2、撼吞噬(sh)海市蜃楼 (shn)C. 厄运羸弱炽热 (ch)忧心忡忡(chng)D. 烧灼迟钝舷窗(xin)屏息凝神 (png)3. 下面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想起战争年间颠沛流离的生活,心中不免一阵酸楚。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诲人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C. 自疫情发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为自己抗疫不力推卸责任,企图将这个“锅”扣在中 国身上,并且非常无理地要求中国赔偿,美国这是要欲盖弥彰吗?D. 漫画往往用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暗寓犀利的讽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4. 下列加点的短语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 分) A.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

3、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检测试卷B.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C.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D.“落日”飞船不是飞向天空,而是潜入地球深处。5. 七(1)班将组织“孝亲敬老”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任务(4 分)(1)知孝道:请收集有关“孝亲”的经典名句,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2 分)(2 明孝义:请仿照所给例句写一句话,把你对“孝”的理解表达出来。(2 分) 例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仿句:6. 名著阅读(5 分)(1) 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潜水艇从太平洋出发,途经澳大利亚珊瑚海,在游历了印度洋、红海、 、 等海域后到达南极。(2 分)(2)

4、 海底两万里结尾中写道:“有一天学术进步,这海底是要变成可以自由通行的。”如果有可能实现海底旅行,你最想亲历书中哪一个章节里的情景?请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感受简要说明。(3 分)A.在海底平原上散步B.价值千万的珍珠C.沉默的大陆D.章鱼答:第二部分(721 题 38 分)一、阅读诗词,完成 78 题(4 分)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前两句通过“前”“后”“古”“今”的对比,表明时间一去不复返。B. 后两句通过“天地之悠悠”和“独”的对比,写出了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

5、永恒。 C整首诗情景交融,不仅有对幽州台的具体描写,也有直接的情感的抒发。D这首诗语言苍劲奔放,句式长短参差,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 911 题(11 分)犬救幼女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薄暮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不见女。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祯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选自滇南杂志)【注释】驯:温顺。不及:赶

6、不上。薄暮:接近傍晚。 济:帮助。乃:竟然。邑人:县里的人。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1)俄大雪。俄:(2)竟不见女。竟:(3)亦无济于事。于:(4)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是:10.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幼女随之不及”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莲,花之君子者也。D.康肃笑而遣之。1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标三处(1 分)。复 邀 邻 人 寻 之 见 女 卧 大 树 下 犬 倚 偎 在 旁 乃 不 死。12. 翻译下面句子。(4 分)(1) 女与犬俱不见。译文:(2) 以为女或溺水。译文:13. 短文结尾

7、写到“邑人无不称奇”,你觉得“奇”在哪里?(2 分)答:三、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11 分)牡丹的拒绝张抗抗(1)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2)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 丹城。(3)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4)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

8、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5)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6)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7)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8)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 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9)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

9、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 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 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10)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11)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12)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 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 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10、13)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 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 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 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14) 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15)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 整朵

11、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 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 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 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16)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 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牡丹之美,惊世骇俗。(17)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

12、、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 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有删改)14. 你从“牡丹拒绝寒冷”中读出牡丹具有哪些品质,用原文回答。(2 分) 答:15. 选文多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分) 答:16. 选文对想象中的牡丹花开的景象进行了描写,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3 分) 答:17. 请说一说文章标题的妙处。(3 分) 答:四、阅读下文,完成 1821 题(10 分)闻一多先生汪曾祺(1) 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报刊上发表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记得是个姓夏的木刻家所刻

13、),闻先生口噙烟斗,目光炯炯,而又深沉, 是很传神的。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2) 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从拓东路(工学院在昆明东南角的拓东路)步行穿过全城,来听闻先生的讲课。闻先生讲课,真是“神采奕奕”。他很会讲课(有的教授很有学问,但不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燥的考证, 讲得层次分明,引人入胜,逻辑性很强,而又文词生动。他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第一流的

14、演员。他教过我们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好几篇文章说过,闻先生讲楚辞,第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是这样的。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在一起讲。我记得他讲李贺诗, 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这样的东西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他讲古代神话, 在黑板上钉满了用毛边纸墨笔手摩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昆中北院的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3) 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的。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 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他爱用秃笔。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他原是学画的。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他的铅笔速写另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他冶印,朱白布置很讲究。(4) 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巴,显得潇洒而又坚毅。(5) 闻先生以前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