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影响

上传人:lis****666 文档编号:184029727 上传时间:2021-06-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影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影响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局部。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民主法治是重要保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效途径等进行了论述。通过对构建和谐校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提出了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和谐校园的构建,以此来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词荣辱观;民主法治;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

2、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开展,是我党我国新时期开展理念的新突破,也是加快改革步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呢?胡锦涛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六大根本特征。“八荣八耻那么是和谐社会的根本道德标准和社会风气的本质要求。高校既是文明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组成局部,也是现代文明的窗口。它聚集着拥有各种先进理念的人才精英,为社会的长远开展和进步培养着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和创造者。因此,构建一个和谐校园无疑成为构建整个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阵地和领域。如何用社会

3、主义荣辱观统领和谐校园的构建,将“和谐这一先进、科学的指导思想落实到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中,融入到大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里和行动上,是高校管理者、全体师生要深入思考、求索、践行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一个国家要开展,一个民族要强大,其道德观就得有准那么,其行为就得有标准。胡锦涛总书记适时地提出了“八荣八耻,明确地为当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划出了一个评判是非的标准和界限,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抗什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对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和指导作用。高校,作为传播文明的窗口,孕育新思想

4、的土壤,培养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首先应承当起党和人民寄予的殷切希望,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用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人,用创新意识塑造人,用艰苦奋斗精神鼓舞人。在提高师德师风的前提下,用人性化的管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地、创造性地践行于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牢固地树立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身正为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知识,集思广益,任人唯贤,法制校纲;作为教师,应为“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清?程允升),更应成为励学弘毅,至人至德的楷模;作为学生,应把励志

5、厚德,敏而好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因此,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学子,要想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时道德有准那么,行为有标准,在高校中构建和谐校园,“八荣八耻无疑就是我们践行拓新的法宝,是我们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标准。二、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民主法治一向是人们判断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民主文明和谐开展的一项重要标准。在嗜血成性的原始社会,不可能存在民主;在苛政猛于虎的年代,也不会有法治,更谈不上文明和谐。随着社会的开展,历史的前进,人们必定渴望民主和文明的开展,也必定盼望法治的表达,和谐社会的诞生。民主文明要开展,社会要法治和谐,其最根本的保障就

6、是要懂法、守法,依法办一切事务。脱离了这一点,民主文明就不可能开展,社会也不可能法治和谐,整个人类社会不是走向光明的未来,而是走向倒退、走向衰败。治国是如此,构建和谐校园也同样如此。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要守法依法,首先要懂法。高校作为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更要时时处处自觉地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约束自己,标准自己,并按之作为自己行为办事的准那么。那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做法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状告自己母校的案件时有发生。仅杭州西湖区人民法院在2004年一年就受理并审结了10例类似案件。尽管这些案件事由很多,但与有些院

7、校的管理者知法犯法,甚至不懂法不无关系。不难看出,要想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那么和运作机制运用于高校的各项事物的治理之中,才能有效地遏制集权制、官僚作风等可能造成对构建和谐校园不利因素的产生,才能使人人时机平等,竞争公平,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内部各种人为内耗和人际摩擦,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强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每位学生和教职工在一个宽松的校园环境里,感受到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着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激发出推动社会开展的更大的创造力。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大力开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8、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抗腐朽文化。由高层知识群体形成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对传承、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着重大作用。健康、文明、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的开展繁荣将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高校要注意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首先,应保证为师生员工提供整洁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和娱乐活动场所,使师生员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研究和实践中去。其次,要致力于创立校园环境的独特风格,丰厚自己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建筑布局和特色,还是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要精心规划,尽量使山、水、园、林、路到达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无论

9、是教学区还是生活区,都要精心设计,匠心独具,充分利用雕塑、标语牌、橱窗、板报、播送等各种形式,使每个角落都投射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光辉。一旦师生员工处在这样文明高雅的校园之中,便会逐渐养成强烈的爱校意识,也会自觉地对践踏花草、损坏公物、污言秽语等不和谐的行为说“不。同时,师生员工也应珍视学校创造的优越环境和浓厚气氛,不断提升内在素质,培养优雅的言谈举止、崇高的价值取向、优良的意志品质等等。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根底,而精神文化那么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精神文化气氛,使其成为引导人、鼓舞人、鼓励人的内在动力。首先,要注重校风建设。既要强化校史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学校

10、历史传统珍贵资源,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使之得到不断地继承与发扬;也要立足实际,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师范作用的优良校风。其次,要注重精神文化建设。高校应主动积极地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办讲座,在鸿儒大师的指点与砥砺下,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拓展学生的视野,真正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学习研究气氛。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典范作用,以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鼓励全校师生积极进娶发奋向上;高校还应组织开展内容新颖的思想政治工作,活泼各项学术科技活动,以及寓教育于文娱体育之中,把精神文化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

11、切实抓出成效来。大学生更要把握好学校提供的广阔平台,充实自我、展示才华,融合各种人际关系,团结互助,老实守信,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和科学创新的能力,磨练内在的人格、气质、修养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时刻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以实际行动积极争取参加中国共产党,争做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兵。此外,高校各部门要明晰责任,对“软、懒、散和“等、靠、要等不良的工作作风予以坚决去除;坚决杜绝脸难看、事难办、门难进的官僚作风。各部门要具备合作精神,在相互支持与配合中,增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高校领导与教职员工都应以大局为重,各司其职,和衷共

12、济。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主动为教职员工谋福利、办实事;教职员工那么要在工作中强化效劳意识与奉献精神,落实学校的各项决策,从而带动整体的和谐开展。此外,教师间要加强交流,在和谐中展开竞争,在竞争中相互帮助,形成合力。师生间要搭建融亲情、友情、师生情于一体的情感桥梁,重塑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在大学校园里得到树立和弘扬,就会成为广阔师生的精神支柱,实现教育管理和教学效劳的和谐统一,教学与科研的和谐统一,到达根底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和谐统一,就会使高校的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和谐地开展前进。只有这样,“八荣八耻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特色的新的教

13、育模式,成为创立和谐校园的指路明灯,成为表达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新亮点,成为一种可以世代传承的优良道德传统。也只有这样,一个和衷共济,内和外顺,集“天和、“地和、“人和、“心和成为一体的社会才能孕育而生。总而言之,高校只有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和谐校园的构建,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充分发挥管理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健全的法制作为保障,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孕育,构建和谐校园就有了坚实的基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辟和谐校园的持续、稳定开展之路,才能迎来和谐校园美好的明天。参考文献1何嘉昆高校学生与学校法律关系新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1)2人民日报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061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