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Wo****B 文档编号:183809692 上传时间:2021-06-1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篇课文。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 九月

2、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

3、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对于边塞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仞、

4、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 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

5、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8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2】田园诗:乡村四月望庐山瀑布村夜 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5.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 6.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7.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3】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 8.引导交流

6、: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小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也很少。我们要针对学生现状,通过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中戍卒的怨情

7、打好感情基础。 9.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板书:从军行) 10.出示从军行。【出示课件4】 11.引导了解从军行:【出示课件5】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1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6】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新课 教学 (28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出示课件8】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出

8、示课件9】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玉门关 楼兰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10】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这样才能让古诗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先来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前两句。 (二)学习诗句。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1)读一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

9、) (2)说一说: 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出示课件12】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小结。暗,荒凉,阴沉。(板书:青海 暗雪山) (3)看一看:【出示课件12】雪山景象。 学生欣赏雪山景观。 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想一想。 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全班再次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

10、望玉门关”。【出示课件13】(出示图片) (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了解玉门关。【出示课件14】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 以“孤城”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荒凉的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

11、”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引导总结:“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门关)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清,表达出戍边将士孤独和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6)小结过渡【出示课件15】: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

12、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3.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3)从“百战”和“黄沙”你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烈。)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

13、:百战 穿金甲) (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 终不还) (6)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1)课件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 (2)结

14、合诗句和刚才的视频,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18】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9】: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拓展交流。 (1)征人思亲人: 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学生自由发言。) 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不能。)他又能怎么办呢?(奋勇

15、杀敌,保家卫国,平定战争,早日回家。) (2)亲人思征人: 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 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4)分钟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 2.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 4.搜集并阅读边塞诗。 板书 内容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 暗雪山 孤城 玉门关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终不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