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8.怀疑与学问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83802476 上传时间:2021-06-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8.怀疑与学问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8.怀疑与学问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8.怀疑与学问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8.怀疑与学问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8.怀疑与学问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8.怀疑与学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8.怀疑与学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人教版,18怀疑与学问,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xin xin( )。 (2)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sh ch( )。 (3)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x wn( )的学说便b gng z p( )了。 (4)否则便是mn cn( ),便是迷信。 (5)若使后之学者都m shu ( )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 (6)一切学术就tng zh( )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凶险,视察,虚妄,不攻自破,盲从,墨守,停滞,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专家介绍,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气候变暖导致

2、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_等因素造成的。 (2)乌克兰政府22日发布_,正式宣布将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在博览会上设立乌克兰国家展台。 (3)王道、霸道、强国之道,都是为了构建一种治理秩序,因_的需要而改变。 A溶化申明时势B融化申明时事 C溶化声明时事 D融化声明时势,D,【解析】溶化:固体物质在液体中化开。融化:(冰、雪等)变成水。声明:动词,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名词,声明的文告。申明:动词,郑重说明。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时事: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在做每道题时,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深思熟虑之后才动笔。(将“认真思考”

3、与“深思熟虑”调换) B我看谁也不可否认这出戏没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应去掉“没”字) C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号召IT企业多开展走进校园、服务教育。(在句末加“的活动”) D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采取”改为“进行”) 【解析】重复赘余,将“认真思考”或“深思熟虑”任删其一。,A,4阅读下面文字,补写一个与画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致、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示例一: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示例二: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示例三

4、: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

5、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5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两段的第一个分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 6第四句同第句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以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四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句提出的论点。句为一个小层次,从反面

6、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句是另一个小层次,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7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做论据? 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8选文中举出戴震的事例,用来证明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请另举一个可以证明这一观点的例子。(30字左右) 示例:“非典”刚出来时,中国许多医学权威认为是衣原体病毒,但钟南山院士另有发现,他大胆质疑,屡次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是冠状病毒,为当时快速确诊、救治病人立下了大功劳。答题要点:哪个大学问家;他怀疑什么;字数符合要求。,不要空喊读书

7、(湘西中考改编) 邓拓 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他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这三种人即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

8、办法给以帮助。 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之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勤学苦读的缘故。,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

9、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能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我们如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

10、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原文有删改) 【注释】“梦笔生花”传说李白年少时梦见笔头生花,从此

11、才华横溢,名闻天下。,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B“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句中“这样”指代“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 C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会被批评为读死书。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不要空喊读书,要老老实实、勤学苦读。 【解析】C项表述与原文意思相反,“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C,10下列事例不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毛主席虽然工作很忙,但他总能挤出时间看书学习。睡前、饭后自然要充分利用起来,就连游泳前后、上厕所的几分

12、钟零碎时间里,他也不会浪费掉。 B16岁的习近平在黄土高坡上,读书不辍,“爱看书”“好学”,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他们记得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 C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写下心得体会,并在每年春秋两季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 D王阳明11岁在京师读书,曾问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私塾老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并不认同,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解析】D项中事例适合论证读书的目的。,D,11文章中“梦笔生花”“后汉马融勤学”

13、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示例: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12(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答题。 2001年,就读于监利县黄歇口中心小学的小聂利,偶然发现蜜蜂不靠双翅振动依然可发出嗡嗡的声音,于是她对书本上“蜜蜂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观点提出质疑。经过对4000多只蜜蜂的反复试验后,聂利认为,蜜蜂真正的发声器应该是双翅根部下的两个小黑点,并撰写出科学小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发声。2003年,聂利的论文获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高士其科技创新奖,同时还获得第六届宋庆龄奖学金。,(1)请写出材料的主要信息。 聂利认为,蜜蜂真正的发声器应该是双翅根部下的两个小黑点,并撰写出科学小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发声。 (2)从聂利的事迹中,你看出了她的什么精神? 示例:从聂利身上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怀疑精神、逆向思维以及通过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