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城市世俗音乐发展的浅议

上传人:lis****666 文档编号:183771877 上传时间:2021-06-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城市世俗音乐发展的浅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宋代城市世俗音乐发展的浅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宋代城市世俗音乐发展的浅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宋代城市世俗音乐发展的浅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代城市世俗音乐发展的浅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城市世俗音乐发展的浅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代城市世俗音乐开展的浅议【摘要】宋代是我国历史开展中传承盛唐繁荣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世俗音乐从兴起走向顶峰的重要时期。本文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通过对北宋汴梁地区的世俗音乐状况及南宋临安的宫廷音乐机构和城市音乐的繁荣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论述宋代世俗音乐的开展状况。【关键词】宋代世俗音乐开展一、宋代城市世俗音乐开展的特征1.宫廷转向世俗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而起,建都汴京(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汴梁),结束了唐代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北宋统治的160多年间,虽然边境战事不息,但国内相对承平,生产迅速恢复,经济得到开展,工商业空前繁荣,城市随之而兴盛。由于商品经济的开展

2、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民阶层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音乐文化的重心,从隋唐的宫廷音乐转向了世俗的民间的市民音乐。教坊本是唐朝宫廷最重要的音乐机构。在宋初的时候继续沿用了这一制度。北宋时期,宫廷把南方的优秀乐工集中到汴京,使教坊成为音乐人才荟萃之地,艺人云集。与唐代不同的是,北宋的教坊隶属于宣徽院,由教纺使管辖。教纺使以下,还设有副使,判官,都色长,色长,高班及都知等。教坊乐工的主要职责,是在宫廷宴飨时表演音乐歌舞,特别是逢年过节,音乐歌舞的场面就更为壮观。宋初的大型宴会有19个段落,各个段落都有不同的表演。但到北宋的末年,随着民间音乐的勃兴,教坊与钧容直已逐渐衰落,在宋徽宗的生日当天,宫廷里开始

3、有了民间“勾栏里艺人表演的杂剧的节目。以此说明,北宋后期音乐已经由宫廷转向世俗。“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的覆灭。公元1127年,赵构即位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在临安(北宋时的杭州)建都,史称南宋。随着宋王室的南迁,也造成了科学文化的大规模南移,促进了南方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更加兴盛,工商业更加繁荣,音乐文化循着向世俗音乐的新方向得到更大的开展。因而南宋时期世俗音乐开展更加迅速繁盛。南宋宫廷虽然仍旧保存了教坊的旧名,但实际机构是不存在了,需要时由修内司教乐所临时召集一批乐工进行短期的练习,临时客串一下。这些应召来的乐工,有的是在德寿宫充“使臣的旧教坊的乐工,有的是调在临安府衙前乐的酒教坊乐工

4、,有的是钧容直的乐工,其余的就是包括“路歧人(多半是来自农村的破产农民,他们在失去土地后不得不靠卖艺来维持最低的生活。)在内的民间艺人,总称“和顾。2.贵族转向平民唐代市民的文化娱乐场所主要在寺院内,到了宋代,那么因商业城市的开展,在大城市中出现了大批的独立游艺活动场所,由于市民音乐迅速开展,使宋代音乐文化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一方面为市民的文化娱乐消遣提供了经济来源,另一方面繁忙的商品活动如果没有文化娱乐的精神调剂也是不可想象的。为了适应这种形式,一种新型的固定娱乐场所“瓦子和“勾栏便应用而生了。“瓦子宋代城市中的商品交易。亦称作“瓦市或“瓦舍。瓦舍是集商业与娱乐为一体的商业

5、场所。瓦子中设有专门从事各种民间技艺表演的场所“勾栏和“乐棚。北宋都朝汴梁的几个“瓦子中,有“勾栏50余座,其中最大的可容纳数千观众。勾栏主要用演出或者说唱,其功能相当于今天的戏院。因为其建筑的栏杆上刻有花纹,相互勾连,所以称“勾栏。它们大多以“棚为单位,有“牡丹棚“象棚等名称,起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容纳几千观众,在“勾栏中表演的艺人,地位较高。而且另一方面“瓦子“勾栏和宫廷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们受宫廷管辖,“瓦子“勾栏的艺人常到宫廷演出,另一方面宫廷艺人也经常到“瓦子“勾栏中现艺。作为一种影响极为广泛的群众娱乐场所,“瓦子吸引了市民、文人士大夫、富豪子弟以及大量的城市流动人口等多方

6、面的观众。瓦子中的市民阶层主要是由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们组成的,伴随着工商业的开展,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有较为固定的经济收入,也有一定的闲暇时间,更有精神娱乐的需求。因为,市民阶层是瓦子中最有力,最根底的观众。“瓦子“勾栏是固定的演出场所,这就决定了瓦子音乐艺术的职业化特点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同时也使艺人之间的分工更为细密,并逐步趋向专业化。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寒冬酷暑,“瓦子“勾栏每天都进行演出活动,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吸引着众多的观众。宋代市民音乐活动场所除“瓦子“勾栏外,茶坊、酒肆、酒歌以及寺庙中的音乐活动也很活泼。茶坊和酒肆并非专为音乐活动而设,但为了招揽顾客,其中均

7、有经常性的音乐表演活动。尤其是汴梁城内,“新声巧笑与柳陌花蘅,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可见当时茶坊酒肆中的音乐活动在城镇的娱乐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市民音乐的繁荣开展,自南宋起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的专门行会组织“书会“社会。“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参加“书会的文人,有的是因科场失意,怀才不遇,有的是医生,商人,在业余从事脚本的写作。书会成员称“先生或称“才人。南宋着名的“书会有武林(即临安)书会。“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每个社会起码有一百多个艺人,最多的竟达三百多人。社会里的艺人除了节期及其他的临时性演出以外,主要在“瓦子“勾栏

8、里进行定期的表演,他们的社会地位比平常只能在酒楼,茶肆卖艺的“赶趁人(江湖流浪艺人)来说都要高一些。南宋末期,由于市民音乐的繁荣崛起,宫廷音乐已经黯然失色,在加上当时的社会政治,使得南宋统治者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开展教坊,所以宫廷教坊时置时废,在宫廷需要大型演出或者举办宴会时,就由宫廷出资招募“勾栏艺人为宫廷表演。同时,宫廷乐工也经常到“瓦子中进行表演。“勾栏艺人与宫廷乐工之间的交流表演对“瓦舍技艺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二、宋代城市世俗音乐的影响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兴旺促进了城市世俗音乐的开展,城镇中繁荣的瓦舍、勾栏、茶坊、酒肆等固定的演出场所,以及艺人们的专业化表演,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市民音乐的

9、开展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生活更加普及,音乐的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为以后音乐艺术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不光影响了两宋时期音乐的创新与开展,而且由于世俗音乐的繁荣,使宋元音乐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就音乐形式来说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由歌舞转向了戏曲。戏曲艺术确实立与开展,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我国音乐文化开展史上的又一顶峰。宋代世俗的音乐开展始终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进步与开展,就音乐形式而言,宋代音乐文化的重心从了唐代的宫廷音乐转向了世俗的,民间的市民音乐。就音乐的性质而言,我国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由贵族化转向平民化。这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参考文献:1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2:74.2宋辽今元史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1,(1).3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通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08:136-137.4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04.5广东、广西、河南修订组.词源商务印书馆,1983,06.6李锡铭.灿烂文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93.7孟元老,耐得翁,西湖老人等.东京梦华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