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83730919 上传时间:2021-06-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上方相应的区域内。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

2、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3、,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

4、乡土建筑)材料二: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残损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

5、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还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

6、,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县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借由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上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破亿。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

7、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材料三: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争论。最典型的是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由于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无功而终。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了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西方

8、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挖掘、利用和提升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为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

9、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B. 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土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价值进行审视。C. 红河哈尼梯田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D. 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以价值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B. 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当地居民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C. 内源型发展模式是以社会

10、本身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的,它的发展道路不是唯一的,它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D. 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3. 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B. 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C. 贵州“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D.

11、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再度成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 某地规划兴建一座古城,以重现历史繁华,改善旅游生态,提升城市形象。请你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建议。【答案】1. C 2. C 3. A 4. 首先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协助他们找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然后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增强当地居民的乡土归属感和参与感;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其价值的转化。 5. 古城应

12、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古城要走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A项,“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

13、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可知,选项丢掉了“不断适应”。B项,“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土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价值进行审视”说法错误。“重点”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D项,“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说法错误。“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错,由材料二可知,诸葛村的成功是因为“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

14、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C项,“内源型发展模式是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的,它的发展道路不是唯一的,它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说法错误。“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错。材料三中认为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没有“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之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

15、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题,题干是“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就,作答本题,要明确材料三的主要观点:要重视社会文化发展,挖掘利用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乡村社会进步。A项,“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与材料三的观点相悖。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思路的梳理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本题,题干要求“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作答此类型题目,首先要明确每段的内容,然后按照文意归类,最后用恰当的连接词整合。材料二一

16、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协助他们找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第二段以“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的营建过程为例,从增强当地居民的乡土归属感和参与感的角度展开论述;第三、四段,以“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为例,从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的角度展开论述;第五、六段,以“浙江省兰溪县的诸葛村”为例,从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其价值的转化的角度展开论述。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整合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