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考试题及答案【A4版】

上传人:_****候 文档编号:183727876 上传时间:2021-06-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考试题及答案【A4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考试题及答案【A4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考试题及答案【A4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考试题及答案【A4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考试题及答案【A4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考试题及答案【A4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考试题及答案【A4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考试题及答案【A4版】(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A亮氨酸是氧化物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3:1:22、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C绿色植

2、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3、下列符号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A2HB2H+ CH2D2H2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废水需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B明矾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C蒸馏海水和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D蒸馏水、自来水都是纯净物5、某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纯净物中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B该反应中和的质量比为14:11C该反应中和的分子数之比为7:6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4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 B

3、点燃酒精灯C取用固体粉末 D过滤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生产生活中用到的气体不是来自空气的是()A作为燃料电池燃料的H2B手于生产氮肥的N2C用于医疗急救的O2D用于飞艇的He8、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A BC D9、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硫酸钾K2SO4B尿素CO(NH2)2C硝酸铵(NH4NO3D磷酸二氢钾KH2PO410、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11、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

4、物质不一定是单质B质子数相等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C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只含一种分子D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12、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图1,区分硬水和软水B图2,探究CO2与水的反应C图3,探究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图4,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1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证明CO2密度比空气的大14、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蜡烛的燃烧B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D磁悬浮列车中液氮制冷15、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人体呼

5、吸的气体是()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16、将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MCuAg B滤渣中可能有金属MC滤液中至少含有两种溶质 D滤渣中一定有Ag17、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A曲线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18、甲、乙、丙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6、(“”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各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的是()AC、CO、CO2BH2O2、H2O、O2CKOH、K2CO3、KNO3DFe2O3、FeCl3、Fe(OH)319、过氧化钠(Na2O2)可作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它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生成物为()ANa2CO3和H2 BNa2O和O2CNaOH和O2 DNa2CO3和O220、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构成:都是由分子构成,且都含有氧分子B性质:常温下均为气体,且都易溶于水C用途:氧气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化工原料D转化:在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二、填空题(共3小

7、题,共12分)1、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出现混乱,现编号如下:(1)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4)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填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2、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和二氧化氯(ClO2)是常用消毒剂。(1)

8、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2)ClO2属于_(填序号)。A 混合物 B 化合物 C 氧化物3、小青按如图所示操作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回答问题。(1)图E是稀释浓硫酸的操作示意图,甲烧杯中的物质应是_。(2)小青观察到图C中溶液由红色变无色,认为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3)小楚想用紫色石蕊溶液、氧化铜粉末、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进一步确定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_。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实验室中有下列仪器:(1)填写标号仪器名称:_;(2)实验室制取CO2并欲得到平稳的气流,应选择发生装置仪器的组合为_(选择一

9、套,填序号),当用如图2装置收集CO2气体时,气体应从_(填“a”或“b”)端进入,写出检验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还需要补充的实验仪器为_,反应方程式为_;用排水法收集O2,所得气体不纯的原因可能是_(答一条)。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仪器a的名称是_。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填序号)。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实验完毕后,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是_。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来制取氢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除选E外,还可以选_。四、

10、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问:序号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剩余固体质量/克第一次105.5第二次103.0第三次101.2第四次10n(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2)上表中n的数值为 。(3)求反应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2、为了测定某小苏打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小兰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向盛有10g样品的烧杯中加入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11、时,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为90g,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95.6g。(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发生反应)已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NaHCO3+H2SO4Na2SO4+2CO2+2H2O(1)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2)求该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C2、A3、A4、A5、D6、C7、A8、A9、D10、D11、C12、C13、C14、D15、B16、B17、B18、C19、D20、D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1) (2)(4) (3) (5)2、+1 BC 3、浓硫酸 H2SO42NaOH= Na2SO42H2O 氯化钡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锥形瓶; a Ca(OH)2CO2=CaCO3H2O; 酒精灯 2KMnO4K2MnO4MnO2O2 没等气泡连续而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2、集气瓶 A 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B D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85%;(2)1.2;(3) 设完全反应后最终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x, x7.548g;答:反应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7.548g。2、(1)4.4(2)84%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