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采集及追溯系统内部系统检测报告

上传人:莫**** 文档编号:183721159 上传时间:2021-06-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采集及追溯系统内部系统检测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动采集及追溯系统内部系统检测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动采集及追溯系统内部系统检测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动采集及追溯系统内部系统检测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动采集及追溯系统内部系统检测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采集及追溯系统内部系统检测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采集及追溯系统内部系统检测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XXXXXX科技计划项目锅炉故障及能耗信息自动采集及追溯系统系统测试报告文件编号2010QK011/ BT-ZTA-QK011文件状态 草稿 正式发布 正在修改当前版本V7 20110710拟 制日期审 核日期XXXXXXXXXX技术有限公司测试报告修订历史记录 A - 增加 M - 修订 D - 删除变更版本号日期变更类型(A*M*D)修改人摘 要备注V1A传感器与无线变送模块、无线收发模块硬件及协议测试V2A传感器与无线变送模块、无线收发模块内置软件、中间件测试V3A增加与前置终端测试与监控软件接入的联合测试V4A联合测试V5B模拟环境测试V6AXXX实地测试V7BXXXX实地测试

2、目 录1测试任务名称及内容42测试环境42.1软硬件环境42.2网络拓朴53测试充分性评价54测试结果64.1Bug趋势图64.2Bug严重程度84.3Bug引入阶段104.4Bug引入原因104.5Bug状态分布115测试结论125.1功能性125.2易用性125.3可靠性135.4兼容性135.5安全性136分析摘要146.1覆盖率146.2遗留缺陷的影响156.3建议157度量167.1资源消耗167.2缺陷密度168典型缺陷引入原因分析17 第 1 页 共 21 页1.1 测试任务名称及内容1、测试传感器接入无线变送模组状态测试;2、无线变送模组内置协议测试;3、无线变送模组与无线接收

3、模块间数据传送测试;4、无线接收模块与PC间RS232接口测试5、中间件测试;6、前置终端Wi-Fi与3G/GPRS通讯测试;7、监控软件功能测试;8、模拟环境与实际环境的联调测试。1.2 测试环境1.2.1 软硬件环境名称硬件配置软件配置网络前置机CPU:2.0GHz2内存:1GB DDR2HD:80GB SATA无线:3G、WiFi操作系统:Windows XP SP3数据库:MySQLWeb Service:Tomcat3GGPRSWiFi服务器CPU 2.40GHzstepping 01内存:4GB DDR2硬盘:80G SATA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8数据库:

4、MySQLWeb Service:ApacheLAN 10MB/100MB用户端1CPU:2.2GHz2内存:2GB DDR3HD:120GB SATA操作系统:WindowsXP SP3浏览器:firefoxLAN 10MB/100MB用户端2CPU:2.2GHz2内存:2GB DDR3HD:120GB SATA作系统:Windows 7浏览器:firefoxWiFi 10MB/100MB1.2.2 网络拓朴1.3 测试充分性评价根据课题可行性报告及技术要求,测试过程严谨、细致、按实记录,并且现场测试时与现场操作及管理员人进行了沟通。测试结果经特种设备检测中心专家审阅并按照专家建议对涉及到的

5、检测值、门限值、算法进行了修订。1.4 测试结果1.4.1 Bug趋势图此次黑盒测试总共发布11个版本,B1B5为计划内迭代开发版本(针对项目计划的基线标识),B6-B11为进行的回归测试版本,bug版本趋势图如下图所示:第一阶段,增量确认测试。时间从2010年9月3日到2011年12月5日。从Bug趋势图中可以看出,每个版本的bug数基本维持在60个左右。B1:从图中看到B1共有33个BUG,因为B1版本有一个功能模块在B2版本才开始测试,B1测试模块相对较少,所以B1版本bug相对较少。B2:由于B1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增加到Build 2中进行测试,这一版本除了对B1中的BUG进行验证同时对

6、B1进行了回归测试,所以B2中的bug数相对B1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 B3:B3版本因为有B2版本的bug验收测试,以及B1,B2的回归测试,共发现67个bug,和B2基本保持一致。B4:B4版本bug数有一个下降的趋势,是因为B4版本推迟发布,新增加了测试人员参与测试,对系统不够熟悉,以及测试时间紧张,部分测试用例没有执行,测试覆盖度不够,所以发现bug数呈下降趋势。B5:B5版本bug数又有一个增加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开发功能模块多,该版本需求定义不明确。 第二阶段,BUG验证和功能回归确认测试。时间从2011年1月14日到2011年3月2日。B6和 B7进行了回归测试,B8没有进行回归测

7、试,只验证了B1B7的bug。B6 :进行第一轮回归测试,发现的bug数为33个,遗留一个问题,为数据字典种类默认值问题B7 :进行第二轮回归测试,第一次回归测试没有涉及到权限控制菜单按钮的测试,在本次回归测试的时候,重点进行了这个方面的测试,又发现了大量的权限相关的bug。B8 :B8没有进行全面的回归测试,只验证了B1B7未通过验证的bug,所以该版本的bug数明显比较少。B9 :B9版本进行了全面的回归测试,同时重点测试了权限控制,所以发先的bug数又呈现上升的趋势。测试发现44个bug,严重级别的bug为14个,严重级别的bug集中在客户端控制上,功能性严重bug没有发现,说明权限控制

8、依旧不稳定,但是系统功能已经稳定。B10:B10版本验证了B9版本发现得bug,没有进行全面的回归测试。B10版本在验证bug的时候,重现打开Bug6个,新增bug2个,重新打开bug有5个为严重级别bug,是关于中间件权限控制的bug,而新发现的bug,1个为严重级别的bug,也是属于权限控制的。说明,权限控制还存在着问题,需要修改权限管理bug,重新发布版本后进行全面的回归测试。B11:B11中验证了B1B10未验证的bug,重点测试了门限值设置,同时进行了查询,字段添加,删除,修改的功能测试,测试过程中未发现bug。1.4.2 Bug严重程度 测试发现的bug主要集中在normal和mi

9、nor阶段,属于一般性的缺陷,但是测试的时候,出现了68个严重级别的bug,出现严重级别的bug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通讯协议缺陷,出现乱码,导致解码问题 无线变送模组与无线收发模组通讯延迟 环境变化引起的误报 数据库设计未考虑系统管理员角色,导致用系统管理员进行操作的时候出现找不到页面错误 权限控制异常严重级别bug按版本分布如下:由严重bug版本分布图可以看出,严重级别的bug版本趋势和bug版本趋势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在B7和B9版本中年,严重级别的bug明显增多,主要原因是B7和B9版本测试了数据权限访问和指令交换控制功能,访问权限问题出现的严重级别的bug比较多。bug主要表现

10、: 不可识别码未被丢弃 校验出现错误 数据日志曲线无法正常展现 数据库权限未正确配置1.4.3 Bug引入阶段由上图可以看出,主要为前台编码和页面设计方面的bug,占到了全部bug的2/3。1.4.4 Bug引入原因由上图可以看出,主要为前台页面编码和易用性方面的bug,占到了全部bug的2/3。1.4.5 Bug状态分布由bug状态图可以看出,主要BUG存在于中间件中,主要原因集中在协议中,目前BUG已经修补。1.5 测试结论1.5.1 功能性系统正确实现了通过数据字典管理基础数据的功能,实现了数据的变送功能,实现了数据收发,实现了自组网数据传输。系统在实现数据变送传输时,出现多传感器模块变

11、送时收发模块拥堵情况,经查为协议中的BUG,经过处理后,多模块数据收发拥塞未重现。中间件曾出现延迟情况,经查是ITX主机RS232接口模块问题,经处理后未重现。数据平台曾出现误报,经查是环境温度变化时,门限值设置过低,修正后未重现。联调阶段曾出现采用3G上报数据时出现延迟,经多次测试后查明,是当地3G信号不稳定原因造成,数据上报正常。1.5.2 易用性 现有系统实现了如下易用性: 数据查询列表化 日志柱状和折线化 门限在权限控制下可自定义现有系统存在如下易用性缺陷: 界面排版不美观 字段专业性有误 输入缺少解释性说明 界面色彩不庄重存在的易用性缺陷修正: 界面排版不美观:已修正 字段专业性有误

12、:已修正 输入缺少解释性说明:已修正 界面色彩不庄重:已调整;1.5.3 可靠性经过联调修正,更换传感器头、更换模组天线、更换收发模块电池盒、更换ITX中内置电源,修正环境温度门限制,更换服务器,目前系统可靠性达到实际使用需求。1.5.4 兼容性现有系统支持Firefox浏览器。现有系统可在Windows和Linux平台上运行。现有系统未进行其他兼容性测试。1.5.5 安全性现有系统控制了以下安全性问题: 模组端传输协议烧录进模组ROM中; PC端协议采用封包方式处理; 把某一个登录后的页面保存下来,不能单独对其进行操作不进行登录 数据库设置了数据库用户名及密码验证方式;现有系统未控制以下安全

13、性问题: 用户名和密码应允许使用符号; 登陆错误次数限制;1.6 分析摘要1.6.1 覆盖率所有测试用例都是在中文操作系统下执行,未在非中文操作系统下执行,测试不包括非中文操作系统下的测试。测试中,由于采用了模拟环境和实地环境下进行,在模拟环境下未考虑到的因素,在实际环境中暴露了缺陷,经过以实际环境为根据调整了模拟环境,测试过程中的不断沟通和修正,硬件未重现问题,软件中出现了部分Bug。下面为此次测试测试用例覆盖率分析图:1.6.2 遗留缺陷的影响 1因实地应用环境较少,当形成大规模数据上报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平台的负载性能需要实际条件下进行修正;2、由于各传感器需要的供电不同,有DC24V

14、、DC12V、DC5V、DC7.5V等区别,传感器及无线传感模组供电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应用环境进行解决,如配置大容量电源模块等。1.6.3 建议 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应该制定编码标准,数据库标准,需求变更标准,开发和测试人员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可以在后期减少因为开发,测试不一致而导致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降低沟通成本。 发布版本的时候,正确布置测试环境,减少因为测试环境,测试数据库数据的问题而出现的无效bug。 开发人员解决bug的时候,填写bug原因以及解决方式,方便bug的跟踪。 开发人员在开发版本上发现bug,可以通知测试人员,因为开发人员发现的bug很有可能在测试版本上出现,而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思路不同,有可能测试人员没有发现该bug,而且,这样可以保证发现的bug都能够被跟踪。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