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专题复习与训练(共5套)

上传人:月****9 文档编号:183716729 上传时间:2021-06-1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专题复习与训练(共5套)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作文专题复习与训练(共5套)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作文专题复习与训练(共5套)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作文专题复习与训练(共5套)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作文专题复习与训练(共5套)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专题复习与训练(共5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专题复习与训练(共5套)(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专题复习与训练(共5套)一.议论文构段技法与训练(一)“观点+例子+分析”式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叙例,最后分析事例。采用的其实是一种“总分总”的构段思路。例:个人的志向要和国家、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翻开历史画卷,从古至今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把自己的志向与国家、民族利益紧紧的连在一起的。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铿锵有力的诗句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个人的志向只

2、有植根于国家、民族的土壤中,才能成长为参天,开出灿烂之花。 练习:请以“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为观点,写一个段落。 参考答案(二)“引言+观点+事例+分析”式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引用名人名言,然后或结合观点对名言进行诠注,或直接提出观点,中间叙述事例,最后进行分析。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练习:请以“大凡要获得

3、发展、成功,要有所建树,无不经过柔而固的努力,都闪烁着韧的光彩”为观点写一个段落。 参考答案: (三)“观点+诠注+事例+分析”式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诠注,中间叙述事例,最后进行分析。例:只有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带领你到达理想的彼岸。(第一层:观点语句)所谓切合实际,就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浮夸,不空想。只有定立这样的目标,才可以支使我们的思想,放出我们的活力,鼓舞我们的希望,从而引领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第二层:对观点语句的解说)面对着经济贫穷落后、国人思想麻木的旧中国,鲁迅定下了唤醒国人的目标,他弃医从文,发奋写作,被后人誉为“民族魂”。面对着选

4、民平静的表情和缺乏热情的鼓掌,李光耀定下了学习中文的目标,他争分夺秒,勤学苦练,终于凭着中文演讲引起选民共鸣而当选为新加坡总理。面对着遭人冷眼、受人凌辱的处境,勾践定下了复仇雪耻的目标,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成为春秋霸主。(举例)如果鲁迅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唤醒国人的目标,而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他能写出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吗?如果李光耀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学习中文的目标,而是盲目竞选,他能成为受人敬仰的总理吗?如果勾践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复仇雪耻的目标,而是苟且偷生,他能成为一代霸主吗?(说理)(第三层:正反论证)可见,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固然要有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因

5、为这才是成败的关键。(第四层:照应段首观点句,总结全段)练习:请以“沉稳从志而来”为观点,写一个段落 参考答案: (四)“观点+引言+事例+分析”式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引用名言对观点进行阐述,中间叙述事例,最后进行分析作结。练习:请以“淡泊宁静是人们拒绝诱惑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为观点写一个段落。 参考答案: (五)“事例分析观点”式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叙述事例,然后对事例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中提出自己的观点。练习:请以“成功也需要毅力”为观点写一个段落。 参考答案: 二.议论文一材多用技法与训练一、感受一材多用的魅力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

6、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要求:挑其中一个事例尽情发挥,感受“一例多指”的魅力。 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1)在灾难中站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孙膑被庞涓骗到魏国被施以膑刑,他不屈服于命运的魔掌,而是坚强的斗争。为了生存,他在监狱中装疯卖傻,让庞涓放松警惕,齐国使者把他带回齐国后,作为齐国军师在马陵之战中使庞涓中计兵败身死。而孙膑这一在逆境中崛起的英雄从此扬名天下,并写下了孙膑兵法,而泽被后世。(2)嫉妒是杀人的刀。(要善于包容)妒忌是一剂毒药。庞涓与孙膑同门师兄弟,本来感

7、情和睦,按照正常的方向发展,可以同朝为臣,共同效力,把一个国家搞好。但由于庞涓心胸狭隘,不能容忍崭露头角的锋芒已露的孙膑,以致于施出毒计,残忍的剜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而自己也最终难逃兵败自刭的下场。(3)作恶的下一步就是毁灭。庞涓本人也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但是他却用他的才学来陷害比他聪明的孙膑,这换来怎么样的结果了?是桂陵之战的惨败,是在马陵之战中被活活逼死,是可悲可怜的被毁灭,被耻笑。(4)轻易相信他人容易受害。具有如此聪明才智如孙膑者,还好似忘记了这样一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就让他无视庞涓的险恶用心,让自己掉进了陷阱。轻易相信他人的结果是什么呢?(5)感情影响了理性认知。孙膑抱稀世之才而惨

8、遭膑脚之祸,是因为他太相信他奸诈的师兄庞涓所致。同窗手足之情蒙蔽了他的眼睛,使他无法理智地看到庞涓的险恶用心。(6)团结人才的重要性。魏惠王求贤,却反而葬送了自己的富强。魏国本是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国家。当时魏文侯身边聚集了一干贤臣。像李悝、吴起等人,都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而到了魏惠王时期,由于驸马相公公叔座的排挤,挤走了吴起;又由于魏惠王的不信任,放脱了商鞅;由于庞涓的忌妒,致使孙膑跑到了齐国,成为魏国的劲敌。如果这些人不走,孙膑和庞涓能协作共进,魏国的强大不知还会多保持多少年,而秦国的第二次崛起又不知要费多少功夫,至少是从新摸索,不能直接享受魏国改革的成果和他们发展的思路。历史上有太多的魏

9、国人才外流,以致造成了秦国的强大、魏国的被动。 二、一材多用的技法A、 顺蔓摸瓜 由表及里,开掘取意即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只有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这种方法反映作者思想的穿透力,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让思维像水向低处流那么自然。 B、 另辟蹊径不走常路,别有风景转换角度,有所发现即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获得新的意蕴。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有时反弹琵琶,反求其意,别出心裁。

10、 C、即小示大见微知著,小处落笔从小处立意,把意义引申发挥到成为大问题,揭示具有普通意义的主旨。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使主旨显出特色。 三、一材多用示例A、刘备与诸葛亮角度一:山东卷作文题:双赢的智慧 历史长河中浪花朵朵,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由凭借到创造奇迹的过程。“良禽择木而栖”,诸葛亮在乱世隐居,是刘备的三顾茅庐让他把毕生的心血注入汉室,注入蜀国。刘备借诸葛亮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建立了蜀国一时的辉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也借助了刘备这位英主的器重施展了自己的才华,让后人有了“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赞叹。是诸葛亮与刘备的相

11、互凭借,打出了三国的一片天下,成就了两位伟人。唐太宗以魏征为镜,创造了一个大唐盛世;魏征借唐太宗成就了自己一心为民、清正廉明的抱负。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凭借,让史书上有了一段明主忠臣的佳话。 方法A:顺蔓摸瓜角度二:伯乐慧眼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刘皇叔识才爱才重才。 方法C:即小示大角度三:才能与机遇 方法B:另辟蹊径B、李密陈情表角度一:2003年全国卷作文以“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影响”为话题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感情是构成人的重要元素。李密陈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泪,不仅当时打动了皇帝那颗威严而冷酷的心,而且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者。何以致此?不正是因为一个情字吗?“

12、文为心声”,多少篇千古奇文,因其情真意切而流传后世啊,文学如此,艺术亦如此。艺术大师倘若没有激情没有足以让观众共鸣的激情,而大师则沦为工匠、艺术亦只剩技巧了。所以,人无时无刻不为感情而“呼吸”。这正为受感情所困扰埋下了伏笔。方法A:顺蔓摸瓜角度二:以“人生关怀”为话题 (此例为学生习作,以作对照)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总有情,关怀是构成美好情感的重要元素。李密的陈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泪,“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字里行间,体现了祖母对李密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流露了李密对祖母的反哺之大孝。试想,倘若祖母不是对他倍加关怀与爱护,他又怎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至孝之文? 方法B

13、:另辟蹊径C、屈原的不屈角度一:2005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看图作文)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方法A:顺蔓摸瓜角度二:以“纪念”为话题纪念是历史的回音,通过翻阅历史那本厚重古老的手册,在庄重的纪念中,我们明白了历史的使命是什么。徜徉在汨罗江畔,想

14、起了“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的三闾大夫,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位宁赴常流而葬身江鱼腹中的爱国政治家的形象,于是我们知道,亘越千古还可以看到疾风中招展的那株香草的不屈与高洁!方法C:即小示大角度三:以“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影响”为话题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够穿越感情的烟雾?像庄子的豁达与放逸吗?像屈原的忠诚爱国吗?虽然庄子能与鲲鹏为友,能穿透世间有为的境界,但他却悠游而无法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屈原放弃一切而忠诚于国,却赴清流而为保全自己的清白。庄子和屈原都把自己放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外层,却不知在他诞生之日,地球上的灰尘已把他们都打上了人间的烙印。于是,无论怎样去俯视这宇宙,都是带着感情

15、的牵绊,仿佛地面有无数的线牵连着各处器官,你又如何能够把这层烟雾拨开?方法B:另辟蹊径D、李白的傲岸角度一:“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仅仅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方法A:顺蔓摸瓜角度二:以“吸收与给予”为话题给予源自于吸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是因为苏轼经历仕途坎坷,家人离散,他领悟了有些事不能勉强,现实改变不了,心态却可以改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浩叹,是因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视,以及空有一腔报国志,仕宦无常不我时,李白激愤了,还有深深的无奈。春风得意的人不会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