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6课《〈庄子〉二则》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83712325 上传时间:2021-06-1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4.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6课《〈庄子〉二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6课《〈庄子〉二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6课《〈庄子〉二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6课《〈庄子〉二则》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6课《〈庄子〉二则》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6课《〈庄子〉二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6课《〈庄子〉二则》(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庄子二则,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堂导入,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仍有一种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二则,浑沌之死,课堂导入,庄 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战国中期宋国蒙 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漆园吏,

2、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誉为得老子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作者简介,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简短,股市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体裁介绍,给下列字注音,沌 倏 窍 凿,dn,sh,qio,zo,字词音,浑沌之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整体感知,课文翻译: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

3、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整体感知,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整体感知,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倏忽报德 经过:日凿一孔 结果:浑沌死,整体感知,体会故事中“倏、忽、浑沌”命名的意义。,“倏、忽”

4、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浑沌,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 这些命名,即生动形象又充满幽默与讽刺,同时也反映了庄子想象的奇诡。,新课讲解,浑沌之死蕴含了什么道理? 不按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的本性,往往会好心办坏事,结果事与愿违。,新课讲解,现实意义,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新课讲解,“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 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 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问题探究,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

5、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问题探究,(一)写作特点分析:,(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不按照规律办事, 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 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 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写法指导,浑沌之死,南:倏 中央:浑沌 北:忽,甚,善,相遇,凿开,七窍,浑沌死

6、,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课堂小结,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生活经历可谓是贫穷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无为,尊重生命自然状态的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呆若木鸡,庄 子,导入新课,给下列红体字注音,渻 鸡已乎 恃 无敢应,shng,sh,y,yng,字词音,课文翻译: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

7、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整体感知,(一)结构分析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句): 故事的开端养斗鸡。第二部分(第2-5句): 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第三部分(第6句):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 不战而屈人之兵。,整体感知,1、纪渻子对斗鸡的观察分为哪几个阶段? 2、纪渻子通过对斗鸡的观察训练

8、,认为“几 矣”,文中反映出“几矣”原因的句子应是哪句? 3、纪渻子养的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4、文中的“德全”你如何理解? 5、你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新课讲解,第一阶段:方虚骄而恃气。 第二阶段:犹应响影。 第三阶段:犹疾视而盛气。 第四阶段: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新课讲解,“德全”,德才兼备 精神凝寂 聚精会神 修炼成性,A、为人要去掉骄傲盛气,扎扎实实修养自身。,B、遇事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勿急于求成。,C、做任何事情都要全身贯注,专心致志,精神要达到最高境界。,D、 强调人的精神因素,精神因素

9、是人的诸多因素中的首要因素。,新课讲解,写作特点分析:(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2)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写法指导,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 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

10、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拓展延伸,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

11、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拓展延伸,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用幽默的口气说:“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他说:“老师呀!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拓展延伸,呆若木鸡,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养斗鸡,斗鸡的变化 过程,呆若木鸡,虚骄恃气,犹应响影,疾视盛气,已无变矣,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