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3680899 上传时间:2021-06-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名称贾生科目语文一、教材内容分析这首诗由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甚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在诗歌创作上追求诗美的诗人,诗歌隐晦的内容和情感见长,如无题,但本诗的意指却是明白无误,即对昏庸无能的统治者进行讽刺,这可能是由于李商隐的痛苦身世,使他不得不放弃常用的写作风格。所以教学时,应该侧重于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在课堂上能够背诵。2. 了解李商隐和贾谊的身平,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伤、愤慨和讽刺的情感。3. 理解诗歌借古讽今和欲抑先扬的写作方法三、教学重难点1.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多种情感2. 学习欲抑先扬的

2、写作方法四、学情分析本学期,在学校的多次朗诵比赛上,我班学生经过指导都有出色的表现,这为我通过朗诵的方式进行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在文学感悟的程度上并不一样,其中1707较好,而1708班对文学,特别是古文和诗歌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做引导,可能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有所突破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这节课是本学期的课外古诗词背诵,我认为这些课外古诗是对课内作品的很好注解,如贾生和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相比,思想上都有怀才不遇的痛苦,而表现的意境却各有所长。可以用登幽州台歌作为引导,应该能够容易被学生理解。另外,我计划这节课采用三次朗诵的方式,通过对诗歌的讲解和问题引导,

3、使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复杂情感,这样就放弃了我一直以来采用的讲读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这样做长处是能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其短处就是放弃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因为我认为无论是何种文学形式,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思辨,思辨的双方可以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是作者和读者,更多情况下,应该是读者与自己的内心。六、教学准备多媒体 PPT 音频 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语:从“宣室夜谈”开始谈起,这是中国古代君臣和谐相处的典范,但在李商隐看来,这其中确有一些荒诞的味道,究竟是什么呢?一、 集体朗诵二、 对诗中如“宣室”、“逐臣”、“贾生”等词语做解释三、 对诗的内容做整体解释,尽力表现本诗

4、中表现的对帝王昏庸、愚昧的行为的讽刺。四、 以三个问题作为引导,引导学生强化诗歌借古讽今的理解(1) 这首诗名为贾生,读过后你认为贾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诗句分析。(2) 贾谊是不是这首诗的主要人物?根据诗歌最后两句来分析。(3) 作者对汉文帝是怎样的态度?请做简要分析。五,再读诗歌六.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做介绍,重点讲解“牛李之争”对李商隐仕途的影响,以及唐代统治者的一些荒唐举动七.诗歌节奏和重读的划分,并播放古琴曲广陵散,示范读一次,要求学生配乐诗朗诵。八.小结,从诗歌内容、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三个方面做总结。联系上学期的夜雨寄北一诗,查找资料,并自读贾生学生朗诵诗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抄写笔

5、记,尝试自己注释语句做笔记,体会作者对帝王的讽刺学生可以自己作答,也可以前后桌讨论,寻找问题答案。(1):作品中,作者称赞他“才调无伦”,表达了对贾谊才华的认可。但“逐臣”一词,也说明了作者,对贾谊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的经历抱以同情之心。所以,贾谊是一个才华出众,但生不逢时的悲剧天才。 (2)贾谊并不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对象。这首诗开篇力图表现汉文帝求贤如渴的贤君形象,第三句表面写文帝“不自知膝之前于席”,却通过“可怜”、“虚”等词的过渡,以及最后一句的对比效果,表现了汉文帝空有求贤之名,却无求贤之实的可笑嘴脸。作品中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3)作者对汉文帝求贤却不用贤的做法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浪

6、费人才,诗歌的最后两句,就是对汉文帝的嘲讽。学生朗读,选出学生朗诵诗歌,指出朗诵者的优缺点学生做笔记学生自己根据体会朗诵诗歌,请学生代表朗诵诗歌学生听讲并摘抄笔记初步熟悉诗歌内容,并了解诗人生平。初步阅读诗歌,先找找感觉,练习把握关键词的能力通过对词的理解,做到初步感知,并独立解释诗歌内容。在理解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诗人对“宣室夜对”的态度,以及对汉文帝的态度。为第二次朗读做好情感铺垫。通过朗读和朗诵,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逐步理解李商隐的创作意图以及表达的真实情感深层次理解诗歌情感。8、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以自己对课程的构想,并参考了一些教学资料资料,希望改变教学方法,把一首简短的诗歌,通过三次朗诵逐步使学生了解诗歌表露的情感。诗歌教学的难点在于意境的讲解,这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学生对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应该说没有统一的模式。通过课后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还是较深刻的,对作者的生平和情感都有了一些深刻的理解。但在授课过程中,安排的环节过于紧密,其中一些细节没有把握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把每个环节的过渡,以及对一些细节构思的更巧妙一些,课堂的效率有可能得到最大的释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