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7课《中华星》_西师大版 (共19张PPT)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83672944 上传时间:2021-06-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7课《中华星》_西师大版 (共19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7课《中华星》_西师大版 (共19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7课《中华星》_西师大版 (共19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7课《中华星》_西师大版 (共19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7课《中华星》_西师大版 (共19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7课《中华星》_西师大版 (共19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7课《中华星》_西师大版 (共19张PPT)(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你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7 中华星,(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敏锐、惯例、迄今为止、情不自禁 。 (2)文讲了哪几件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听课文朗读并思考:,y zh zh ki q 钰 哲 芝 凯 迄,zi 张钰哲 哲学 芝麻 载入 凯旋归来 迄今为止 zi 情不自禁 满载而归,反应灵敏,目光尖锐。,敏锐,通常方法;习惯做法,常规。,惯例,目前为止,到现在。,迄今为止,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住自己。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情不自禁,全文分四段,一、(1)点出中华星,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二、(26)讲张钰哲在1928年发现了一颗 小行星,并以“中华星”命名。 三、(7

2、)讲新中国诞生后,张钰哲领导的行星观测室又陆续发现了几百颗行星,都给行星命名。 四(8、9)、讲1978年8月1日,国际小行星报宣布,给新近正式编号的2051号小行星取名为“张星”,以示对张钰哲的敬意。,张钰哲生于福建闽侯,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 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 “中华星”;1929年获得博士学位,当年秋回国,在中央大 学物理系任教;1941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并连续 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理事长。,张钰哲(1902-1986年7月21日),惊喜万分 激动 兴奋 满怀喜悦,你们发现

3、这些词语都是 ?,张钰哲发现第一颗小行星-“中华星”时的心情。,品读句子:,“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紧紧盯在一个光点上:啊!一颗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新星在闪动!他惊喜万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紧紧”“盯”“啊”写出了张钰哲发现新行星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张钰哲怎能不激动呢?”,一个反问句,强调了张钰哲此时内心的激动。,“为了证实这一发现的准确性,张钰哲抑 制住内心的激动,冒着严寒又连续观察 了15个夜晚,结果,每次的观察结论都 相同。他确信了自己的发现,满怀喜悦 地给美国行星中心站写了一封信,报告 了自己的观察结果。”,这两句充分表现了张钰哲对科学研究工作的严谨态度。,自从18

4、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发现第一颗小行星之后,各国天文学家就不断地发现新的小行星。按照惯例,谁发现的新星,便由谁来为新星命名。所以辽阔的天空中运行着许多以国家的国名、地名、人名命名的小行星,但是一直没有中国人命名的行星。,读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感受?,当时中国的天文学事业太落后了 。,因为 在为这颗新星命名时,张钰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心系祖国的荣辱,他对祖国无限热爱,所以他为这颗小行星命名“中 华星” 。,张钰哲为什么将自己发现的这颗星星命名为中华星?,读: 如今,太阳系里不仅有“中华星”、而且还有“张衡星” “祖冲之星” “北京星”“南京星”“台湾星” 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到

5、了张钰哲先生在几十年的天文学研究中成果丰硕,且心系祖国,为祖国的天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发现并命名的众多行星之中,唯独没有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星星,真是令人敬佩啊!,讨论: 假如我也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将会为他命什么名?,国际小行星通报为什么要把新发现 的小行星命名为“张星”?,从1925年张钰哲发现第一颗小行星到现在 “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发射并安全返回,你想说 些什么?你打算将来为祖国建设做点什么呢?,张钰哲,写作特色:,1、事例典型、详略得当。2、疑问开头,激发兴趣。,爱国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爱祖国高于一切。 (波兰)肖邦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俄)巴甫洛夫,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